“無一樹無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一樹無蟬”全詩
路轉他山大,砧驅鄉思偏。
湖平帆盡落,天淡月初圓。
何事堯云下,干戈滿許田。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鄱陽道中作》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在鄱陽道中作
鄱陽古岸邊,
無一樹無蟬。
路轉他山大,
砧驅鄉思偏。
湖平帆盡落,
天淡月初圓。
何事堯云下,
干戈滿許田。
詩意和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旅途中景色的詩,通過對鄱陽道路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時局的憂慮。
首先,詩人描述了鄱陽古岸邊的景象,古岸旁沒有一棵樹,也聽不到蟬的聲音。這種荒涼的景象象征著詩人離開家鄉的心情和遠離喧囂的背景。
接著,詩人描述了道路轉彎后出現了另一個大山,這個大山更加陡峭,使得詩人更加思念家鄉。砧的聲音在此刻驅散了詩人的思念之情,使得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離鄉的痛苦。
然后,詩人描繪了湖面平靜,帆船已經停止航行,天空變得暗淡,而月亮才剛剛升起。這種畫面暗示著詩人此時的心境,船已經到達了湖邊,天色變暗,而月亮的圓潤則表明此時還是初夜。這種景象象征著詩人的旅程還沒有結束,他仍然在途中,心中的思念適時地得到了抒發。
最后,詩人思索戰爭的結果,問自己為什么堯時的治理方法沒有被人們效仿,為什么現在的社會充滿了戰亂,導致人們田地滿布戰亂之痕。這是詩人對時局的思考和關注,詩中的干戈滿許田的景象象征著當時社會的動蕩和戰亂,并且給詩人帶來了更深的思考。
以總體來看,這首詩通過景物的描繪,將詩人的情感和對時局的憂慮相融合,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對旅途的感受以及對亂世的憂慮,展現了詩人對人間疾苦的關懷和思考。
“無一樹無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ó yáng dào zhōng zuò
鄱陽道中作
pó yáng gǔ àn biān, wú yī shù wú chán.
鄱陽古岸邊,無一樹無蟬。
lù zhuǎn tā shān dà, zhēn qū xiāng sī piān.
路轉他山大,砧驅鄉思偏。
hú píng fān jǐn luò, tiān dàn yuè chū yuán.
湖平帆盡落,天淡月初圓。
hé shì yáo yún xià, gān gē mǎn xǔ tián.
何事堯云下,干戈滿許田。
“無一樹無蟬”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