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重試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可憐重試者”全詩
可憐重試者,如折兩三枝。
雨毒逢花少,山多愛馬遲。
此行三可羨,正值倒戈時。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王貞白重試東歸》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貞白重試東歸
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
可憐重試者,如折兩三枝。
雨毒逢花少,山多愛馬遲。
此行三可羨,正值倒戈時。
譯文:
心情困苦已得宣泄,東歸向你表示感謝。
可憐那重試的人,像折了兩三枝。
雨中毒害碰不到花兒,山中愛馬的人行動遲緩。
這趟旅程令人羨慕三點,正值國家兵戈交錯的時候。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貫休(828年-887年)寫給王貞白送行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王貞白的感謝之情,并以此抒發了自己的心境和對時局的思考。
詩的前兩句“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直接表達了詩人心境的苦悶和對王貞白的感激之情。詩人與王貞白有共同的理想和才情,他們之間的交往令詩人感到心情舒暢,此刻詩人準備東歸,以感謝王貞白對他的關心和幫助。
下面兩句“可憐重試者,如折兩三枝。”是對那些重試事業的人的同情和懷念。重試者指的是對理想堅持不懈的人,他們在事業的路上會遇到許多挫折和困難,就像風雨中的花朵被折斷,但他們仍然堅持著,雖然受傷但未放棄。
接下來兩句“雨毒逢花少,山多愛馬遲。”寫出了時代的艱難和不公,雨中的毒害讓花朵的生長受到影響,山中養馬者因為交戰和動蕩的局勢而行動受阻。這也可理解為對社會動蕩的揭示,正是這種不安的時局,讓那些重試者的事業和人生更加艱難。
最后兩句“此行三可羨,正值倒戈時。”在表達了詩人對王貞白的羨慕之情的同時,也投射出對時局的憂慮。這趟東歸的旅程,即將面臨國家兵戈交錯的時期,詩人對此表示了擔憂。
整首詩以感激的心情鋪陳了詩人對王貞白的送別,同時也通過對重試者、時局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和關注。詩人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抒發了自己的心情和對時局的憂慮,使詩歌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可憐重試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zhēn bái zhòng shì dōng guī
送王貞白重試東歸
xīn kǔ chóu xīn le, dōng guī xiè suǒ zhī.
心苦酬心了,東歸謝所知。
kě lián zhòng shì zhě, rú zhé liǎng sān zhī.
可憐重試者,如折兩三枝。
yǔ dú féng huā shǎo, shān duō ài mǎ chí.
雨毒逢花少,山多愛馬遲。
cǐ xíng sān kě xiàn, zhèng zhí dǎo gē shí.
此行三可羨,正值倒戈時。
“可憐重試者”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