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高曠望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憑高曠望時”全詩
無端求句苦,永日壑風吹。
大月生峰角,殘霞在樹枝。
只應劉越石,清嘯正相宜。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秋望寄王使君》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靜躡紅蘭徑,
憑高曠望時。
無端求句苦,
永日壑風吹。
大月生峰角,
殘霞在樹枝。
只應劉越石,
清嘯正相宜。
詩詞的中文譯文:
靜悄悄地走過紅蘭之徑,
站在高處,遠遠眺望。
無緣無故地苦苦追尋句子,
整日里壑谷的風吹。
明亮的月亮升起在峰角,
余暉還掛在樹枝上。
只有劉越石,
才能唱出那清脆悠揚的嘯聲。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人在秋天眺望遠方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和對劉越石的稱贊。
在秋天的田園中,作者悄悄地走過紅蘭之徑,來到一個高處,俯瞰遠方的美景。他追求句子的靈感,但卻心情苦悶,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
整日里,他站在壑谷中,涼風吹過,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月亮從山峰上升起,殘余的晚霞還掛在樹枝上,增添了一抹美麗的色彩。
最后,作者稱贊了劉越石的才華,認為只有他才能演唱出那清脆悠揚的嘯聲,與這秋景相得益彰。
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秋天的景色為主線,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和真情流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詩中運用了許多意象和修辭手法,如紅蘭之徑、月亮和晚霞等,使整首詩充滿詩意和藝術感。
詩的前兩句“靜躡紅蘭徑,憑高曠望時”,以靜、遠的意象創造了一種寧靜、遠離塵囂的感覺。后兩句“無端求句苦,永日壑風吹”,通過描寫作者追求句子的過程和壑風的吹拂,體現了作者的孤獨和沉思。
詩的后兩句“大月生峰角,殘霞在樹枝”,通過描寫自然景物,營造出秋天的美景,同時增添了一份浪漫和詩意。
詩的最后兩句“只應劉越石,清嘯正相宜”,通過稱贊劉越石的才華,與自然景物相呼應,展示了作者對藝術和美的熱愛。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致的描寫和真情流露,表達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贊美。詩中的景象和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曠遠,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和悲苦。
“憑高曠望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wàng jì wáng shǐ jūn
秋望寄王使君
jìng niè hóng lán jìng, píng gāo kuàng wàng shí.
靜躡紅蘭徑,憑高曠望時。
wú duān qiú jù kǔ, yǒng rì hè fēng chuī.
無端求句苦,永日壑風吹。
dà yuè shēng fēng jiǎo, cán xiá zài shù zhī.
大月生峰角,殘霞在樹枝。
zhǐ yīng liú yuè shí, qīng xiào zhèng xiāng yí.
只應劉越石,清嘯正相宜。
“憑高曠望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