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授武夷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別授武夷君”全詩
應將熊耳印,別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覓在,莫苦入深云。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緣有禪師與雷處士入武夷山》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緣有禪師與雷處士入武夷山
師與雷居士,尋山道入閩。
應將熊耳印,別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覓在,莫苦入深云。
中文譯文:
送維摩禪師和雷處士入武夷山
維摩禪師和雷處士相伴,尋找上山的道路進入閩地。
禪師要將自己的印信交給武夷君,告別他們。
山崖上的仙人之棺出現裂痕,江邊的毒草被分離開來。
將來再相尋的時候,不必苦苦追尋進入深云之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貫休創作的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描繪維摩禪師和雷處士前往武夷山的情景,表達了對兩人的祝福和留戀之情。
詩中的維摩禪師和雷處士是道教修行者,他們帶著承載著自己身份的印信,前往武夷山。這里的“熊耳印”是指禪師和雷處士所佩戴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印章。在他們到達武夷山的時候,禪師將自己的印信交給了武夷君,象征著傳承和交接。
詩中還描繪了山崖上的仙人之棺出現了裂痕,江邊的毒草被分離開來。這些形象的意義可以理解為禪師和雷處士追求修行的精神世界的開拓和轉化,以及拋棄一些負面的東西。
最后兩句詩以敘述的方式呈現了詩人的寄托和愿望。詩人希望將來能再次相見,不必陷入追尋的困境之中,而是可以輕松自在地在深云中相遇。
整首詩意充沛,用詞簡練,顯露了唐代文人風雅的風格,表達了對禪師和處士的敬佩和留戀之情。
“別授武夷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uán yǒu chán shī yǔ léi chǔ shì rù wǔ yí shān
送緣有禪師與雷處士入武夷山
shī yǔ léi jū shì, xún shān dào rù mǐn.
師與雷居士,尋山道入閩。
yīng jiāng xióng ěr yìn, bié shòu wǔ yí jūn.
應將熊耳印,別授武夷君。
yá xià xiān guān chū, jiāng yín dú cǎo fēn.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tā nián xiāng mì zài, mò kǔ rù shēn yún.
他年相覓在,莫苦入深云。
“別授武夷君”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