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若為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柱若為支”全詩
亂階猶未已,一柱若為支。
堰茗蒸紅棗,看花似好時。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士馬后見赤松舒道士》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士馬后見赤松舒道士》是唐代貫休所作。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滿眼盡瘡痍,
相逢相對悲。
亂階猶未已,
一柱若為支。
堰茗蒸紅棗,
看花似好時。
不知今日后,
吾道竟何之。
譯文:
眼前盡是戰爭的殘痕,相遇時互相感到悲傷。
戰亂的階梯還未停止,一根柱子倒如支撐。
煮茶的水蒸發著紅棗的香味,看花時仿佛是美好的時光。
不知道今后的道路將何去何從。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所處時代的悲苦景象。戰爭的破壞和傷痛無處不在,人們相遇時都充滿了哀傷之情。社會秩序凌亂,一切仍未恢復。然而,即便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中,作者仍然能夠欣賞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如茶的香味和花的美麗。最后,作者對未來道路的發展感到迷惑和困惑。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戰亂時期的苦難和困惑。瘡痍和悲傷是整個詩歌的主題,在描繪戰爭的景象中,詩中描寫了一根柱子,象征著作者內心的堅持和支撐。然而,即使在如此困境中,作者依然能夠從一些細小的美好事物中尋找慰藉,如煮茶時彌漫的香味和美麗的花朵。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道路的迷茫和疑惑,暗示了詩人對時代變革的憂慮。整體上,這首詩以簡練而富有表達力的語言展現了唐代戰亂時期的真實感受,展示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一柱若為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ì mǎ hòu jiàn chì sōng shū dào shì
士馬后見赤松舒道士
mǎn yǎn jǐn chuāng yí, xiāng féng xiāng duì bēi.
滿眼盡瘡痍,相逢相對悲。
luàn jiē yóu wèi yǐ, yī zhù ruò wéi zhī.
亂階猶未已,一柱若為支。
yàn míng zhēng hóng zǎo, kàn huā shì hǎo shí.
堰茗蒸紅棗,看花似好時。
bù zhī jīn rì hòu, wú dào jìng hé zhī.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
“一柱若為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