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何處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門何處開”全詩
霞外終須去,人間作么來。
崖香泉吐乳,塢燥燒□雷。
他日終相覓,山門何處開。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送僧歸山》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僧歸山
眼青禪帔赤,氣岸出塵埃。
霞外終須去,人間作么來。
崖香泉吐乳,塢燥燒□雷。
他日終相覓,山門何處開。
中文譯文:
眼睛青翠,禪帽紅色,風采超然脫塵而出。
終究要遠離紅塵,你又為何而來到人間?
山崖上的花香,泉水如乳流瀉,谷底炎熱,雷聲轟鳴。
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定會相聚,山門將在何處開啟。
詩意: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貫休創作的,它表達了作者對禪宗僧侶的敬意和追尋山間寂靜與卓越的渴望。詩中描繪了僧人離開塵世風塵仆仆的景象,展示了他們高潔超脫的氣質。同時,詩人也引起了人們對禪宗以及追求內心寧靜的思考。
賞析:
《送僧歸山》創作于唐代,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禪宗僧人的風采和他們對自然山水的追求。禪宗強調超脫紅塵,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凈化,詩中的眼青禪帔赤,氣岸出塵埃,展現了僧侶超然物外的氣質。詩人通過描述崖香泉吐乳、塢燥燒□雷的景象,展現了山間清幽寧靜的境界。最后兩句他日終相覓,山門何處開,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境界的向往和追尋。整首詩情緒平和,意境清朗,通過對禪宗僧人和山水的描繪,體現了唐代人追求內心寧靜的精神追求。
“山門何處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ēng guī shān
送僧歸山
yǎn qīng chán pèi chì, qì àn chū chén āi.
眼青禪帔赤,氣岸出塵埃。
xiá wài zhōng xū qù, rén jiàn zuò me lái.
霞外終須去,人間作么來。
yá xiāng quán tǔ rǔ, wù zào shāo léi.
崖香泉吐乳,塢燥燒□雷。
tā rì zhōng xiāng mì, shān mén hé chǔ kāi.
他日終相覓,山門何處開。
“山門何處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