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便乘鸞去不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便乘鸞去不回”全詩
注參同契未將出,尋楖栗僧多宿來。
颼槭松風山棗落,閑關溪鳥術花開。
終須肘后相傳好,莫便乘鸞去不回。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寄天臺葉道士》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天臺葉道士
負局高風不可陪,
玉霄峰北置樓臺。
注參同契未將出,
尋楖栗僧多宿來。
颼槭松風山棗落,
閑關溪鳥術花開。
終須肘后相傳好,
莫便乘鸞去不回。
中文譯文:
寄給天臺葉道士
負局高風不可陪,
玉霄峰北邊搭建樓臺。
注參同契未將出,
尋楖栗僧多宿來。
颼颼松風中山棗落,
閑關溪上鳥術花開。
終究肘后才能相傳好,
不要輕舉妄動,乘鸞去而不回。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貫休給天臺葉道士寫的一首寄語。詩人貫休自稱“負局高風”,表示自己無法陪伴在天臺修道的葉道士身邊。他描述自己在北邊的玉霄峰上建了一座樓臺,期待葉道士前來。
詩人提到他們之間的心靈契合和理解,稱葉道士是“注參同契未將出”,意味著他們有一種心靈的共通之處,葉道士還沒有來到。
貫休繼續描述在他尋找楖栗時遇到的僧人們,這些僧人在尋找修道的地方時選擇在他的楖栗樹下住宿。詩人也提到山棗從松樹上飄落的景象,以及溪流邊的鳥兒和盛開的花朵,這些景象構成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山水畫。
最后,貫休對葉道士表示,好的傳統應該在后人中傳承,不要輕易出走,若是邀請乘坐祥云離開,就再也無法回來了。
整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詩人與葉道士的情感交流,表達了對和諧、寧靜和傳統的珍視。語言簡練,意境清新,給人一種真摯、淡雅的感覺。
“莫便乘鸞去不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iān tāi yè dào shì
寄天臺葉道士
fù jú gāo fēng bù kě péi, yù xiāo fēng běi zhì lóu tái.
負局高風不可陪,玉霄峰北置樓臺。
zhù cān tóng qì wèi jiāng chū,
注參同契未將出,
xún zhì lì sēng duō sù lái.
尋楖栗僧多宿來。
sōu qī sōng fēng shān zǎo luò, xián guān xī niǎo shù huā kāi.
颼槭松風山棗落,閑關溪鳥術花開。
zhōng xū zhǒu hòu xiāng chuán hǎo, mò biàn chéng luán qù bù huí.
終須肘后相傳好,莫便乘鸞去不回。
“莫便乘鸞去不回”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