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此意與君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將此意與君論”全詩
晴看石瀨光無數,曉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點曙煙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欲將此意與君論,復道秦關尚千里。
分類:
作者簡介(劉希夷)
劉希夷 (約651-?) 唐詩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吟》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為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后為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關》劉希夷 翻譯、賞析和詩意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關
清洛浮橋南渡頭,
天晶萬里散華洲。
晴看石瀨光無數,
曉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點曙煙起,
南陌憧憧遍行子。
欲將此意與君論,
復道秦關尚千里。
中文譯文:
洛陽城中,晴朗的月光送別殷四入關。
在清澈的洛河浮橋南渡處,
天上的明亮亮晶晶的月光映照在萬里無邊的華洲上。
晴朗的夜空中,石瀨的光芒無數,
黎明時分,月光透入寒冷的潭水,卻無法濕潤水面。
天空微微飄著一點云彩,曙光漸漸升起,
洛陽的南街上,到處都是行旅的人。
我想和你談談這種感受,
再說一說那前去秦關還有千里的路途。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洛陽中的晴朗夜晚,以及洛河浮橋南渡處的美景。作者通過描繪石瀨的光芒以及月光映照在洛河上,形象地表達了清澈和明亮的景象。同時,作者巧妙地將月光照在寒潭上無法流動的情景,與曉入寒潭的景象相結合,增加了詩意的深度。
詩中再現了晨曦時分洛陽南街上行旅的熱鬧景象,表現了繁忙的都市生活。作者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表明了想要與對方分享這種感受的意愿。最后一句“復道秦關尚千里”表達了作者將要繼續前往秦關的旅途遙遠,展示了對未來的向往和無盡的可能性。
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清新,以描述景物為主線,通過描繪天空、河流和行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的感受和思考。通過勞作這樣的景物描寫,詩歌呈現出自然景觀和人的活動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展示了唐代文人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
“欲將此意與君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zhōng qíng yuè sòng yīn sì rù guān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關
qīng luò fú qiáo nán dù tóu, tiān jīng wàn lǐ sàn huá zhōu.
清洛浮橋南渡頭,天晶萬里散華洲。
qíng kàn shí lài guāng wú shù,
晴看石瀨光無數,
xiǎo rù hán tán jìn bù liú.
曉入寒潭浸不流。
wēi yún yì diǎn shǔ yān qǐ, nán mò chōng chōng biàn háng zǐ.
微云一點曙煙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yù jiāng cǐ yì yǔ jūn lùn, fù dào qín guān shàng qiān lǐ.
欲將此意與君論,復道秦關尚千里。
“欲將此意與君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