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已千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興亡已千載”全詩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分類:
作者簡介(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陳子昂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詩意:這首詩是陳子昂在薊丘覽古時寫給盧居士的贈詩。詩中主題主要探討了歷史的興衰以及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和解讀。詩人認為歷史久遠而深奧,常人很難完全理解和把握,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興起了許多偉大的帝王,也有許多滅亡的王朝,但是我們現在面對歷史,卻難以找到準確的判斷和推測。
賞析: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懷疑。通過對歷史興衰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敬畏和對過去人們智慧的贊嘆。詩中的“大運淪三代”意味著歷史長河中興衰更替的變遷,說明歷史的進程是一個復雜而不可捉摸的過程。而“天人罕有窺”則表達了人們很難窺見歷史真相的困難。最后一句“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則用一種淡定的語氣,指出我們現在難以準確推斷過去的歷史,暗示歷史的解讀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層面。
總的來說,這首詩揭示了歷史的復雜性和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和解讀的困難。詩人通過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傳達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人類智慧的贊嘆,同時也表達了對歷史解讀的懷疑和思考。
“興亡已千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qiū lǎn gǔ zèng lú jū shì cáng yòng qī shǒu zōu yǎn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鄒衍
dà yùn lún sān dài, tiān rén hǎn yǒu kuī.
大運淪三代,天人罕有窺。
zōu zi hé liáo kuò, màn shuō jiǔ yíng chuí.
鄒子何寥廓,漫說九瀛垂。
xīng wáng yǐ qiān zǎi, jīn yě zé wú tuī.
興亡已千載,今也則無推。
“興亡已千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