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時信同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良時信同此”全詩
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
子牟戀魏闕,漁父愛滄江。
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
分類:
作者簡介(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群公集畢氏林亭》陳子昂 翻譯、賞析和詩意
《群公集畢氏林亭》是唐代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詞。它形容了群公集聚在畢氏林亭的情景,表達了對友誼和境遇的思考。
詩詞中文譯文為:
金門有遺世,鼎實恣和邦。
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
子牟戀魏闕,漁父愛滄江。
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
詩意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詩人通過“金門有遺世,鼎實恣和邦。”一句,抒發了對友誼的珍視和推崇。金門是指古代皇宮的大門,象征著高官顯貴之地,意味著詩中人物的身份與地位。而“有遺世”則強調了他們胸懷高遠、超脫塵世的氣質。鼎實恣和邦則描述了他們聚集一起的景象,意味著他們以友誼為紐帶,共同謀求國家的繁榮安寧。
其次,詩中的“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描繪了詩人在這樣的聚集中所體驗到的深刻情感。默語指的是朋友之間的默契與心靈的交流,琴樽則象征著音樂和酒宴的悠閑氛圍。寄北窗表示詩人將自己的心情和思緒寄托于北方的窗戶,寓意著與詩人心靈溝通的對象。
最后,詩中出現“子牟戀魏闕,漁父愛滄江。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這四句,表達了詩人對友誼和時光的思考。詩中人物“子牟”和“漁父”都是代表友誼重要性的形象。子牟是魏國的一個聰明人,他渴望接近權力與智慧;而漁父則選擇了安靜寧謐的滄江河畔,享受簡樸的生活。通過對兩者的描述,詩人表達了對不同人生選擇的理解和尊重。最后兩句“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反映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友誼易逝的深切感慨。詩人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珍惜當前的美好時光和友誼,因為歲月已經晚了,再次聚首已經不易。
整體上,這首詩詞通過對群公聚集在畢氏林亭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友誼和時光的思索和感慨,展現了他對友誼的珍視和對時光流轉的深刻感受。
“良時信同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ún gōng jí bì shì lín tíng
群公集畢氏林亭
jīn mén yǒu yí shì, dǐng shí zì hé bāng.
金門有遺世,鼎實恣和邦。
mò yǔ shuí néng shí, qín zūn jì běi chuāng.
默語誰能識,琴樽寄北窗。
zi móu liàn wèi quē, yú fù ài cāng jiāng.
子牟戀魏闕,漁父愛滄江。
liáng shí xìn tóng cǐ, suì wǎn jī nán shuāng.
良時信同此,歲晚跡難雙。
“良時信同此”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