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夕瞻光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竟夕瞻光影”全詩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中元夜看月》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元夜看月》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中元節夜晚的月景,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詩中描述的月亮像一片迷蒙的南方海洋,波濤洶涌地從云層中沖出。夜空中的月亮將自己的光線投射到大海中,如同白鯨的眼睛一樣明亮,遠遠望去,仿佛是在遠處的云間分辨出了玉兔的毛發。
月光的勢頭讓人聯想到了牛斗爭斗的場景,顯示出月光的磅礴和威力。人們抬頭仰望,感覺自己已經越過了深邃的黑夜,來到了一個高聳的黎明。
整夜凝視著月光的影子,最后作者提到自己舉起酒杯,向著月亮高聲祝福。這種贊美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自然的熱愛和敬仰之情。詩中融合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
整首詩以婉約清新的筆觸描繪了夜晚的月光和自然景色,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獨特感受。通過賞析這首詩詞,我們可以體味到唐代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和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現出文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竟夕瞻光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yuán yè kàn yuè
中元夜看月
méng lóng nán míng yuè, xiōng yǒng chū yún tāo.
朦朧南溟月,洶涌出云濤。
xià shè zhǎng jīng yǎn, yáo fēn yù tù háo.
下射長鯨眼,遙分玉兔毫。
shì lái niú dòu dòng, lù yuè xiāo míng gāo.
勢來牛斗動,路越宵冥高。
jìng xī zhān guāng yǐng, áng tóu bǎ bái láo.
竟夕瞻光影,昂頭把白醪。
“竟夕瞻光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三梗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