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鞭出塞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鐵馬金鞭出塞遙”全詩
為問昔時青海畔,幾人歸到鳳林橋。
分類:
作者簡介(高駢)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晚唐名將。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其一生輝煌之起點為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20余萬。后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正值黃巢大起義,高駢多次重創起義軍。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后中黃巢緩兵之計,大將張璘陣亡。高駢由此不敢再戰,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此后至長安收復的三年間,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師,高駢一生功名毀之一旦。高駢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后被部將畢師鐸所害,連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瘞(埋)之”。
《寓懷》高駢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寓懷·關山萬里恨》是唐代詩人高駢創作的一首作品。這首詩以關山遙遠的景象為背景,描繪了離散的邊塞士兵心中的思鄉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關山萬里恨難消,
鐵馬金鞭涉長途。
問昔青海畔邊事,
鳳林橋上幾人歸。
詩中的關山指的是遙遠的邊疆地區,萬里恨則是士兵因離鄉別井而懷念家鄉的情感。這種思鄉之情難以消除,如同高山一般高聳不可逾越。
鐵馬金鞭出塞遙,形容士兵漫長的出征途中,乘坐著快速的鐵馬,手持金鞭,長途跋涉。這一句也突出了關山的遙遠和艱險。
為問昔時青海畔,幾人歸到鳳林橋。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過去的思念。詩人在這里回憶起曾經在青海畔的場景,問幾位當時與他一同征戰的戰友,他們是否已經歸還到鳳林橋。這里提到的鳳林橋可能是士兵們回家的標志。
整首詩以遼闊的關山和士兵的思鄉之情為背景,描繪出邊塞士兵的艱辛和鄉愁。詩人通過關山壯麗和士兵的離散,表達了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揭示了人們心中對家鄉和親人的深切依戀與思念。
“鐵馬金鞭出塞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huái
寓懷
guān shān wàn lǐ hèn nán xiāo, tiě mǎ jīn biān chū sài yáo.
關山萬里恨難銷,鐵馬金鞭出塞遙。
wèi wèn xī shí qīng hǎi pàn, jǐ rén guī dào fèng lín qiáo.
為問昔時青海畔,幾人歸到鳳林橋。
“鐵馬金鞭出塞遙”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