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今日報君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生今日報君恩”全詩
回期直待烽煙靜,不遣征衣有淚痕。
分類:
作者簡介(高駢)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晚唐名將。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其一生輝煌之起點為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20余萬。后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正值黃巢大起義,高駢多次重創起義軍。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后中黃巢緩兵之計,大將張璘陣亡。高駢由此不敢再戰,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此后至長安收復的三年間,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師,高駢一生功名毀之一旦。高駢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后被部將畢師鐸所害,連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瘞(埋)之”。
《南征敘懷》高駢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征敘懷
萬里驅兵過海門,
此生今日報君恩。
回期直待烽煙靜,
不遣征衣有淚痕。
中文譯文:
南征敘懷
萬里在驅兵渡海門,
今日此生向君報恩。
烽煙歸期必等到,
征衣上不留淚痕。
詩意和賞析: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高駢寫的詩,題目為《南征敘懷》。詩中表達了詩人南征歸來的懷念之情。
詩人以“萬里驅兵過海門”的壯麗場景開篇,形象地描繪了南征的艱辛征程。接著,詩人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和感激之情,稱“此生今日報君恩”,意味著自己將竭盡全力來回報君主的恩寵。
然而,詩人并沒有恣意享受歸來的安寧,而是等待著烽煙的平息。“回期直待烽煙靜”表明詩人仍然關注戰亂的動向,堅守崗位,等待著國家的安定。他不愿意在歸來之后也遺留淚痕在征衣上,這種堅毅和忍耐的品質使詩人更加崇高和可敬。
整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鏗鏘有力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君主的感激之情。同時,抒發了詩人不甘安逸的心態和對國家前途的擔憂。這首詩以個人感受為基礎,折射出詩人對國家的關心和熱愛,同時展現了詩人品格的堅韌和深沉。
“此生今日報君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zhēng xù huái
南征敘懷
wàn lǐ qū bīng guò hǎi mén, cǐ shēng jīn rì bào jūn ēn.
萬里驅兵過海門,此生今日報君恩。
huí qī zhí dài fēng yān jìng, bù qiǎn zhēng yī yǒu lèi hén.
回期直待烽煙靜,不遣征衣有淚痕。
“此生今日報君恩”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