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賢猶愴河梁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古賢猶愴河梁別”全詩
白猿垂樹窗邊月,紅鯉驚鉤竹外溪。
慣采藥苗供野饌,曾書蕉葉寄新題。
古賢猶愴河梁別,未可匆匆便解攜。
分類:
作者簡介(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門人相與論德,謚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遺詩370余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于嚴陵祠配享。
《送鄭臺處士歸絳巖》方干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鄭臺處士歸絳巖》
榮啟先生挾琴去,
厭尋靈勝憶巖棲。
白猿垂樹窗邊月,
紅鯉驚鉤竹外溪。
慣采藥苗供野饌,
曾書蕉葉寄新題。
古賢猶愴河梁別,
未可匆匆便解攜。
中文譯文:
榮啟先生帶著琴去,
厭倦了尋找那居于靈勝的巖棲。
白猿在樹上垂著,
窗邊月光靜靜地照耀。
紅鯉被魚鉤驚動,
掠過竹外的小溪。
他習慣采集草藥,
以供野外的飽餐。
曾經他在蕉葉上寫下的字,
寄給了他的親友。
古賢們依然懷念河梁的離別,
不能匆匆地解除彼此的相依相伴。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方干送別鄭臺歸故岳。詩人在描寫鄭臺離去的同時,通過揭示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境遇,表達了對友情和離別的哀思。詩中描繪了鄭臺居住的靈勝的巖棲、窗外掠過的白猿、竹外驚動的紅鯉等情景,以及他采集草藥、在蕉葉上創作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通過這些描寫,詩人傳達了對鄭臺離去的惋惜之情和對友誼的珍視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深沉的離別之情貫穿始末,通過對一系列詩意景物的描繪,將內心情感與外在景象有機結合起來。詩中的靈勝巖棲、白猿、紅鯉等事物形象生動具體,同時也通過對采集草藥、在蕉葉上創作等細節的描寫,展示了鄭臺的日常生活和獨特的情感境遇。整首詩情感真摯,樸實無華,通過描繪細微之處,勾勒出詩人和鄭臺之間深厚的友情和離別之情。詩句的押韻和平仄優美流暢,表現出詩人的功底和才華。整首詩字字珠璣,意味深長,給人以思索與回味之感。
“古賢猶愴河梁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èng tái chǔ shì guī jiàng yán
送鄭臺處士歸絳巖
róng qǐ xiān shēng xié qín qù, yàn xún líng shèng yì yán qī.
榮啟先生挾琴去,厭尋靈勝憶巖棲。
bái yuán chuí shù chuāng biān yuè, hóng lǐ jīng gōu zhú wài xī.
白猿垂樹窗邊月,紅鯉驚鉤竹外溪。
guàn cǎi yào miáo gōng yě zhuàn, céng shū jiāo yè jì xīn tí.
慣采藥苗供野饌,曾書蕉葉寄新題。
gǔ xián yóu chuàng hé liáng bié, wèi kě cōng cōng biàn jiě xié.
古賢猶愴河梁別,未可匆匆便解攜。
“古賢猶愴河梁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