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山阿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想見山阿人”全詩
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分類: 山水
作者簡介(謝靈運)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注釋
⑴曙:黎明。這二句是說,從猿鳴聲中可以知道已經是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間卻還看不到陽光。⑵泫(xuàn絢):水珠欲滴的樣子。
⑶逶迤(wéi yí危夷):道路彎曲而漫長的樣子。隈隩(wēi yù危玉):山崖轉彎的地方。這句是說詩人沿著彎彎曲曲的道路前進。
⑷迢遞(tiáo dì條地):遙遠的樣子。陟:登高。陘峴(xíng xiàn行現):山脈中斷處叫陘,不太高的山嶺叫峴。這句是說又登上遙遠的山路。
⑸厲急:渡過急流。厲,“濿”之省文,穿著衣服涉水。這句是說渡過湍急的澗水。
⑹棧:棧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陵:升。緬:遙遠。這句是說又登上漫長的棧道。
⑺川渚:這里指河水。涇復:涇,與“徑”通。直的叫徑,曲的叫復。這句是說河流多次的彎來復去。
⑻乘流:隨著溪流。翫:通作“玩”,有欣賞的意思。這句是說沿著水路觀賞溪水的回轉。
⑼蘋(pín頻):一種水草,亦名田字草。萍:浮萍。沉深:指深沉的溪水。這句是說蘋萍飄浮在深深的溪水上。
⑽菰(gū姑):即茭白。蒲:昌蒲。菰和蒲都是生長在淺水中的植物。冒:覆蓋。這句是說菰蒲覆蓋在清澈的淺水上。
⑾企:同“跂”,舉踵。挹(yì邑):舀。這句是說站在石頭上蹺起腳去酌取飛瀉的泉水。
⑿葉卷:即卷葉,初生尚未展開的嫩葉。
⒀薛蘿:薜荔和女蘿。這二句出于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是說好象看到山角里有穿著薛荔衣,系著女蘿帶的“山鬼”。這里的“人”是指詩人所仰慕的高人隱士。
⒁勤:企望。這句是說手握蘭花希望贈給知己,但卻無法寄到,所以常常是憂思結于心中。
⒂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種香草。這句出于《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意思是說折了疏麻卻無從投贈給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⒃“情用”二句是說:自己所真心欣賞的就是最美的,何必還要去分辨其真假呢?這是指關于“山鬼”的傳說雖然事屬幽昧,但人們喜歡它,即不去分辨真偽了。
⒄物慮:一般世俗的思慮。這二句是說看到這樣動人的風景就會有所領悟而忘卻世俗,排除一切煩惱。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鑒賞
這是謝靈運一首典型的山水詩。山水詩大抵有兩種寫法。作者以某一風景勝地為據點,靜觀周圍山水景物,這是一種寫法;另一種,則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邊行路邊觀賞,所見之景物是不斷變化的。此詩即屬于后者。
謝靈運本身寫過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澗”。后人或據今紹興東南有斤竹嶺,去浦陽江約十里,以為斤竹澗即在其附近;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漢魏六朝詩選》中則以為此澗在今浙江樂清縣東,而樂清是在永嘉附近的。謝靈運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時間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長住會稽(今紹興市)則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后的事。由于地點的說法不一,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因之也較難判定。好在這詩以寫景為主,對寫作時間不妨存疑。
此詩共二十二句,可分為五節。第一節“猿鳴”四句,寫清晨動身出游時情景。第二節“逶迤”四句,寫沿山路前行而越嶺過澗。第三節“川渚”四句,點出溪行。以上繳足詩題全部內容,概括而精煉。第四節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聯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雖向往而無由達己之精愫。最后“情用”四句為第五節,以抽象議論作結。全詩結構嚴密,用詞準確,是山水詩之正格。這種凝煉精致的寫法極見功力,其源悉來自漢賦。竊以為大謝之山水詩乃以賦為詩的典型之作,此詩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開頭“猿鳴”二句,從聽覺寫起。既聽到猿猴鳴叫,便知天已達曙,旅行者應該啟程了。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為高山所蔽,不易為日照所及,故曙光并不明顯。三四句寫動身上路,乃看到巖下云層密集,而花上猶有露珠流轉,確是晨景。第二節,“逶迤”,指沿著曲折的小路前行。“迢遞”,指山遙路遠,前面似無盡頭。“隈”者,山邊之轉彎處;“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處。“逶迤”句是說這是一條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徑,詩人沿此路彎彎曲曲地行進。小路走完,開始登山了,翻過一蛉,須再登一嶺(二嶺之間山脈中斷,故曰“陘”;“峴”,指小山峰),綿延不斷。“過澗”句,寫越嶺后涉澗前行;“登棧”句,寫涉澗后再走山間棧道。牽衣涉水為“厲”,“厲急”,涉過急流。“陵緬”,上升到高遠處。以上四句詳細摹寫了自己登山過澗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轉入行于溪上的描述。由于川中有渚,故溪路時直時曲。由于溪路千回百轉,曲折多變,行人不能預測前面究竟應怎樣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懸揣,捉摸不定。“蘋萍”二句,寫溪行所見。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貼在水的表層,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測的深潭。而菰蒲則挺生于水上,從莖葉中間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們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顯得水很清淺。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節的六句。“企石”句,是說在石上提起腳跟,用腳趾做為全身的力點,去挹取飛濺的泉水;“攀林”句,是說高攀叢林中的樹枝,去摘取那還沒有舒展開的初生卷葉。“想見”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二句的語意。下面的“握蘭”,暗用《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二句語意;“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二句語意。這里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與世隔絕的高人隱士,他們的高尚品質為詩人所敬慕,而他們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則更為作者所向往。可是這樣的人只存在于詩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向往和歆慕的那種超脫塵世的生活也就無從成為現實。所以作者說,雖有“握蘭”、“折麻”以贈知音的殷勤美意,卻只能空空郁結在心中而無由展現出來。基于這四句詩的涵義,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并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飛泉”和“摘葉卷”,而是寫那位“被薜荔”而“帶女蘿”的“山阿人”當尋取生活資料時在深山中的具體行動——以泉水為飲,以嫩葉為食:這同樣是詩人想像中的產物。如果說“企石”二句只是寫實,是詩人本身的行動,那么“挹飛泉”猶可說也;“摘葉卷”又有什么意義呢?謝靈運雖以游山玩水名噪一時,卻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樹葉來果腹充饑。所以應該把這兩句看成倒裝句式,它們同樣是“想見”的賓語。所謂“若在眼”,并不僅是“山阿人”以薜蘿為衣而已,還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動。這樣,詩境才更活,詩人豐富的想像才體現得更為生動。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見景物及所產生的種種思想感情略抒己見,結束全篇。“用”,因,由于。意思說:人的感情是由于觀賞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于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樣的幽人,則蒙昧難知。不過就眼前所見而言,已足遺忘身外之慮;只要對大自然有一點領悟,便可把內心的憂悶排遣出去了。四句議論雖近玄言,也還是一波三折,以回旋之筆出之,并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說。
前人評謝靈運詩,多譏其寫山水景物之后每拖上一條“玄言”的尾巴。這一首也不例外。但如果設身處地為詩人著想,用這樣的手法來寫詩原是符合人的思維邏輯的。人們總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后才上升到理性思維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見所聞清出一個頭緒來,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斷,或就自己的身世發出感慨。后人寫山水詩亦大都如此,如韓愈的《山石》便是最明顯的一例。這并非由謝靈運作俑,而是出自人們思維邏輯的必然。不過謝詩在結尾處所發的議論,往往雷同無新意,是其病耳。
“想見山阿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óng jīn zhú jiàn yuè lǐng xī xíng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yuán míng chéng zhī shǔ, gǔ yōu guāng wèi xiǎn.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yán xià yún fāng hé, huā shàng lù yóu xuàn.
巖下云方合,花上露猶泫。
wēi yí bàng wēi ào, tiáo dì zhì xíng xiàn.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guò jiàn jì lì jí, dēng zhàn yì líng miǎn.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chuān zhǔ lǚ jìng fù, chéng liú wán huí zhuǎn.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píng píng fàn chén shēn, gū pú mào qīng qiǎn.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qǐ shí yì fēi quán, pān lín zhāi yè juǎn.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xiǎng jiàn shān ā rén, bì luó ruò zài yǎn.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wò lán qín tú jié, zhé má xīn mò zhǎn.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qíng yòng shǎng wèi měi, shì mèi jìng shuí biàn?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guān cǐ yí wù lǜ, yī wù dé suǒ qiǎn.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想見山阿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