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怎么讀 阿的意思

漢字 | 阿 |
---|---|
讀音 |
|
注音 | ㄚ|ㄜ |
部首 | [阝] 雙耳刀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5 |
異體字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63F |
其它編碼 | 五筆:bskg 倉頡:nlmnr 鄭碼:yaj 四角:71220 |
筆順編碼 | 5212512 |
筆順筆畫 | フ丨一丨フ一丨 |
筆順名稱 | 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 豎 橫 豎 橫折 橫 豎鉤 |
阿字的意思
1.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阿寶。阿唐。
2.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阿爹。阿哥。
[ē]1.迎合;偏袒:阿附。阿諛。剛直不阿。阿其所好。
2.大的丘陵:崇阿。
3.彎曲的地方:山阿。
4.指山東東阿:阿膠。
5.姓。
阿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阿
ā ㄚˉ
◎ 加在稱呼上的詞頭:阿大。阿爺。阿爹。阿羅漢。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其它字義
● 阿
ē ㄜˉ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諛逢迎。凹曲處:山阿。英語
prefix for people's names; used in transliteration
德語 Partikel
法語 (préfixe ou suffixe informel)?,(placé devant un nom ou un terme de parenté pour former une appellation)?,flatteur,flatter,se plier
阿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阿 ē
〈名〉
(1) (形聲。從阜,可聲。本義: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義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說文》
我陵我阿。——《詩·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詩·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詩·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邊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張衡《思玄賦》。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巒);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細繒,古代一種輕細的絲織品 [fine silks]
衣阿錫,曳齊紈。——《淮南子·修務》
被阿錫,揄纻縞。——《史記·司馬相如傳》
曳阿錫。——《漢書·禮樂志》。注:“細繒也。”
(8) 又如:阿錫(細的絲布。阿指細繒,錫是細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禮·考工記》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辭·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賦》。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漢書·禮樂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邊 [waterside]
丙午,天子飲于河水之阿。——《穆天子傳》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門(旁門)
(12) 地名。即今山東省東阿縣 [Dong'e county]。如:阿縞(古代齊國東阿縣所產的細繒)
詞性變化
◎ 阿 ē
〈動〉
(1) 曲從;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諫而阿之。——《國語·周語》。注:“隨也。”
阿鄭君之心。——《呂氏春秋·長見》
行叩誠而不阿兮。——《楚辭·逢紛》。注:“曲也。”
是察阿黨。——《禮記·月令》。注:“謂治獄吏以私恩,曲橈為也。”
(2) 又如:阿奉(阿諛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樣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護);阿黨(結黨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銀(指生財有道);阿綿花屎(拖延,磨時間)
(5) 另見ā;ǎ;à;a
其它字義
◎ 阿 ǎ
〈嘆〉
(1) 用于表示各種感情(如驚訝) [ah]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魯迅《吶喊·故鄉》
(2) 另見ā;à;a;ē;ě
其它字義
◎ 阿 à
〈副〉
〈方〉∶可,是否 [may;can;whether or not]。用在問句中,加強語氣。如:阿曉得(可曉得)?阿去(可去)?
阿字的辭典解釋
大陵、大土丘。唐·王勃〈滕王閣序〉:「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轉折、彎曲的地方。《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沛施祐,汾之阿,揚金光,橫泰河。」
屋宇、屋檐。《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崇三尺,四阿重屋。」《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姓。如唐代有阿光進。
動迎合、偏袒。如:「阿附」、「阿私」、「諂媚阿諛」。《孟子·公孫丑上》:「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阿有罪,廢國法,不可。」
倚靠。參見「阿衡 」條。
阿ㄚˋ?à(二)?之又音。
阿ㄚā 助置于語尾。如:「做人阿!要腳踏實地才是。」通「啊」。
嘆表示疑問、驚訝等語氣。如:「阿!你怎么啦?為什么血流滿面?」
綴詞頭:? ? 加在稱謂上。如:「阿姨」、「阿婆」、「阿兄」、「阿爹」。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 加在名字上。如漢代曹操的小字稱為「阿瞞」、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人稱「阿斗」。
康熙字典解釋
阿【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阿【卷十四】【??部】
大陵也。一曰曲??也。從??可聲。烏何切
說文解字注
(阿)大陵曰阿。釋地、毛傳皆曰。大陵曰阿。從??。可聲。烏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也。毛詩。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云。大陵曰阿。考槃在阿。傳曰。曲陵曰阿。各隨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傳曰。卷、曲也。然則此阿謂曲??也。引申之、凡曲處皆得偁阿。是以緜蠻傳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當棟處曰阿。考工記四阿。若今四注屋。左傳。槨有四阿。毛傳。偏高曰阿丘。許書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則易爲美。故隰桑傳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