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分彼此高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寧分彼此高低”全詩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分類: 西江月
作者簡介(張伯端)

張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說(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號紫陽、紫陽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誠)。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又尊為“紫陽真人”。臨海(今屬浙江)人。自幼博覽群書,學貫古今中外,涉獵諸種方術。張伯端與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賢真人薛式、泥丸翠虛真人陳楠、瓊炫紫虛真人白玉蟾被奉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為: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鐘離權、純陽帝君呂洞賓、純佑帝君劉海蟾、輔極帝君王重陽)。張伯端真人之師為劉海蟾,桂林劉仲遠真人系張伯端真人所度化。
《西江月(七)》張伯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西江月(七)》
作者:張伯端
朝代:宋代
人我眾生壽者,
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中文譯文:
人們啊,我們眾生的壽命,
何必分辨彼此的高低。
法身照耀著我們的存在。
思緒中分辨著同和不同。
所見之物何曾是真實,
所聞之事未必是絕對。
往來之間我們彼此不了解。
生與死,誰能阻礙你。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表達了一種超越人生塵世的哲理思考。
首先,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分辨人與人之間的高低?這里的高低可以理解為地位、財富、名譽等方面的差異。詩人認為這種分辨沒有意義,因為我們都是眾生,生命的長度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接著,詩人提到了"法身",指代智慧、覺悟或內心的光明。這個光明普照著我們的存在,意味著我們都有內在的智慧和潛力。詩人通過"法身通照沒吾伊"表達了這種智慧超越個體的存在,它是普遍的,沒有界限。
詩人接下來討論了思緒和觀念的相對性。他說所見之物并非真實,所聞之事也不一定是絕對的。這里表達了人們對于現實的認知是有限的,我們的感知和理解都受到主觀的限制,不能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質。
最后,詩人提出了生死的問題。他問道,生死之間,誰能阻礙你。這里的"你"指的是內心的自我,詩人意味著生死并不是真正束縛我們的,我們的內心自由不受限制。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探討了人生的意義、智慧的存在以及認知的相對性。詩人鼓勵人們超越世俗的眼光,不受限于物質和時間的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智慧。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達出深邃的哲理,引發人們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寧分彼此高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jiāng yuè qī
西江月(七)
rén wǒ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níng fēn bǐ cǐ gāo dī.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
fǎ shēn tōng zhào méi wú yī.
法身通照沒吾伊。
niàn niàn tǐ fēn tóng yì.
念念體分同異。
jiàn shì hé zēng shì shì, wén fēi wèi bì fēi fēi.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
wǎng lái zhū yòng bù xiāng zhī.
往來諸用不相知。
shēng sǐ shuí néng ài nǐ.
生死誰能礙你。
“寧分彼此高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