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紺綰雙蟠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紺綰雙蟠髻”全詩
輕盈紅臉小腰身。
疊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
蓬山才調最清新。
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
分類: 南歌子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
紺綰雙蟠髻,云欹小偃巾。
輕盈紅臉小腰身。
疊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
蓬山才調最清新。
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
中文譯文:
漂亮的發髻像螺旋般盤繞,頭上戴著輕盈的紅色頭巾。
面容紅潤秀麗,腰身纖細輕盈。
舞拍子鼓聲時而催促花拍,展現出精神的斗志。
空曠處,輕盈的紅色停歇,和風輕柔地拂過垂柳,如約的春天。
才情如蓬山般最為清新。
勝過千錦纏頭,共同珍藏著美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之一。這首詩以描繪女子出舞的場景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女子的美貌和舞姿的動感。
詩中提到的"紺綰雙蟠髻"和"云欹小偃巾"是對女子發髻和頭巾的形象描寫,紺綰指的是深藍色的色彩,蟠髻即盤旋的發髻,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女子頭發的造型。云欹小偃巾則描述了頭巾輕盈的樣貌。
接下來,詩中描繪了女子的容貌和身材,紅臉和小腰身都表現出她的美麗和嬌小。
在描寫女子舞蹈的過程中,詩中運用了疊鼓、花拍等形象描寫,展現了舞姿的靈動和活力。疊鼓忽催花拍,形容鼓聲和舞蹈的節奏相互呼應,展現出女子斗志昂揚的精神。
最后幾句描繪了女子停下來的場景,"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表達了舞者在開闊的空地上輕盈地停歇,微風拂過,春天的氣息彌漫。蓬山才調最清新一句,則贊美了舞者才情的出眾,將其比喻為蓬山,充滿清新的韻味。
最后兩句"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則是對舞者美麗的贊美。纏頭指的是盤繞在頭上的絲巾,千錦形容絲巾的花紋華麗絢爛,共藏珍表示將其珍藏起來,將舞者的美麗與珍寶相提并論。
整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展示了女子的美貌和舞姿的動感,通過對細節的把握,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舞者的身邊,感受到她的婀娜身姿和動人魅力。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以及對舞者才情和美貌的贊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首詩表現了蘇軾細膩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展現了他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表達能力。
“紺綰雙蟠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gē zǐ chǔ shǒu zhōu yù chū wǔ huán, yīn zuò èr shǒu zèng zhī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贈之)
gàn wǎn shuāng pán jì, yún yī xiǎo yǎn jīn.
紺綰雙蟠髻,云欹小偃巾。
qīng yíng hóng liǎn xiǎo yāo shēn.
輕盈紅臉小腰身。
dié gǔ hū cuī huā pāi dòu jīng shén.
疊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kōng kuò qīng hóng xiē, fēng hé yuē liǔ chūn.
空闊輕紅歇,風和約柳春。
péng shān cái diào zuì qīng xīn.
蓬山才調最清新。
shèng sì chán tóu qiān jǐn gòng cáng zhēn.
勝似纏頭千錦、共藏珍。
“紺綰雙蟠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