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多情多感仍多病”全詩
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醉臉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紅。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翻譯及注釋
翻譯
本來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樓中。同在他鄉同舉杯,故友又重逢。回首當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業無成轉頭空。
且停杯,側耳聽——琵琶聲聲訴衷情。細細地捻,輕輕地攏,醉了琵琶女,一臉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陽脈脈相輝映,江天一色晚霞紅。
注釋
①多景樓:北固山后峰、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②樽酒:舉杯飲酒。“樽”同“尊”。
③琵琶語:指歌妓所彈琵琶能傳達感情如言語。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④細捻輕攏: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攏指按弦。語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臉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臉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將要落山的太陽照著。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十月,蘇軾從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斷與朋友聚會,飲酒賦詩,非常痛快。行到潤州(今江蘇鎮江),與朋友孫洙(字:巨源)相遇,據《東坡詞》引《本事集》云,這次他們又約上王存(字:正仲),同登多景樓,座中還有官妓胡琴彈曲助酒。孫洙對蘇軾說:“殘霞晚照,非奇才不盡。”蘇軾欣然命筆,做成此詞。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賞析
東坡喜吟詩,詞集中頗多歌席酬謝、即事明筆的“急就章”。這些臨時隨意而發、肆口而成的作品,不容深思,無暇推敲,未必完美,但卻更足以顯示東坡豐富的生活積累、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敏捷的創作才華,別有系人之處。這篇《采桑子》,正屬于此類即興之作。
據東坡的友人楊繪(元素)記載: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仲冬,東坡由杭州通判調知密州,途經潤州(今江蘇鎮江),與孫洙巨源、王存正仲集會于該地風景奇勝的甘露寺多景樓。席間,京師官妓甚多,而一個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藝尤其美好。酒闌,孫巨源請求東坡說:“殘霞晚照,非奇詞不盡。”東坡于是填了這篇《采桑子》。東坡另有《潤州甘露寺彈箏》一詩,亦為同時所作,可參讀。
“萬事開頭難”,吟詩填詞也不例外。但東坡填這篇《采桑子》卻能毫不費力地從“多景樓”的“多”字獲取靈感,從杜甫《水宿遣興興奉呈群公》的首句“魯鈍仍多病”借來句型和后三字,寫出了連用三個“多”字的言情語句作為發端。它像“劈地抽森秀”的太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并頓時產生出磁鐵般吸引讀者的力量。多景樓在今鎮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臨長江,三面濱水,登樓四望,整個城市可盡收眼底,曾被米芾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是個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的人,在這樣的多景樓上眺望壯麗的江山,他能不觸景生情嗎?想到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劉裕曾居住于此地、起兵討伐桓玄于此地,東晉謝安、梁武帝蕭衍曾流連于此山等等歷史事實,他能不感慨系之嗎?想到他先因與執政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任離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滿懷愁緒,病已病時嗎?東坡不把自已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內容一一寫出,只用此七字概括。近人陳洵說:“詞筆莫妙于留。蓋能留則不盡而有余味,離合順逆,皆可隨意指揮,而深沉渾厚,皆由此得。”(《海綃說詞》)東坡可以說是深得“留”的三味了。關于這起句有善“留”之妙,還必須補充說明一下,就是他所以那樣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樓中”,為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成為贅疣。緊接著的“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于多景樓之事,極其平實。像山脈之有起伏,浪潮之有高低,如此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集會多景樓而飲酒停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后,“回頭”來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而“空”無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頭。哀怨無窮,盡在言外。以上四句構成上片。它是虛與實的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唯其如此,所以既不浮乏,又頗空靈。四句之中,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亦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
“停杯且聽琵琶語”,領起下片。“停杯”承上,與“樽酒相逢”相呼應。“且聽琵琶語”啟下,是“樂事”的補充。“琵琶語”,由白居易《琵琶行》的“今夜聞君琵琶語”句而來,指琵琶所彈奏的樂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就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以振奮的精神來欣賞音樂,東坡所以特地挑選了這個虛字“且”來著于“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無聊賴、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亦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贊美彈奏琵琶的技藝。他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在柱上左右搓轉的手法。“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的手法。贊美之情除了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外,還借助于這四個從《琵琶行》詩句中化出的字來引起讀者對《琵琶行》中那段膾炙人口的“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描寫之聯想來實現。贊罷彈奏琵琶的美妙,順勢描寫彈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那位叫做胡琴的姑娘。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表現其神態。這四字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喝了少許酒后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充滿了青春氣息的動人姿態。“結局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沈義賦《樂府指迷》)此詞的結句“斜照江天一抹紅”,正是景語,可視為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視為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的,而它的妙處則在于“以迷離稱雋”,令人難以捉摸,耐人反復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于李商隱《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盡在言外而已。它的色彩盡管明快,但其基調仍是感傷的,與上片完全一致。
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小令須突然而來,悠然而去,數語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東坡這篇《采桑子》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只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的精品,但卻非常符合沈祥龍所總結的對小令的要求,當可為則。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意境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四借用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首句“魯鈍仍多病”的句型和后三字,連用三個“多”字言情發端,以其奇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多景樓”的“多”字與上句中的三個“多”字相映成趣,直接點出當下環境。多景樓北固山后峰、甘露寺,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東坡博古通今,關心時政,喜歡尋幽探勝,這樣的樓上賞景又怎能不觸景生情呢?三國時的孫權曾建都于此,元朝宋武帝蕭劉裕曾此討伐桓玄,東晉謝安、梁武帝衍也曾此流連,面對這樣的古跡,蘇軾思古想今,感慨萬千,滿懷愁緒,涌上心頭,噴吐于筆端,即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練而又傳神。東坡貴可以那樣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樓中”,為的是顧及全篇,不使這憂愁情緒的抒發過多而溢。
“尊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于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后,“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于“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贊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贊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于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于李商隱《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只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賞析二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于長江邊上,撒密安環水,登樓遠望,氣象萬千。由“多“字,出發了東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嘆。多情多感,是詩人的氣質,也是多病的緣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樓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開篇兩句,一連疊用四個“多”字,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產生出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時正是作者因為反對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時刻,這里的“情”、“感”和“病”,都帶著政治色彩,深含著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于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后,“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蘊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于“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贊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說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贊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艷,媚中含莊,活脫脫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于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于李商隱《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只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多情多感仍多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ǎi sāng zǐ rùn zhōu duō jǐng lóu yǔ sūn jù yuán xiāng yù
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duō qíng duō gǎn réng duō bìng, duō jǐng lóu zhōng.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zūn jiǔ xiāng féng.
尊酒相逢。
lè shì huí tóu yī xiào kōng.
樂事回頭一笑空。
tíng bēi qiě tīng pí pá yǔ, xì niǎn qīng lǒng.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zuì liǎn chūn róng.
醉臉春融。
xié zhào jiāng tiān yī mǒ hóng.
斜照江天一抹紅。
“多情多感仍多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