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玉堂深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在玉堂深處”全詩
人在玉堂深處。
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歸去。
歸去。
江上一犁春雨。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如夢令·有寄翻譯及注釋
翻譯
請代我,向東坡舊鄰問候,就說我,羈絆在玉堂深處。問東坡:自從我走以后,又有誰來過?是否雪壓小橋,這斷了來路?我將歸去啊,我將歸去,徜徉東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注釋
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東坡:指貶謫黃州時的舊居以及鄰人。
⑶玉堂:指翰林苑。《漢書·李尋傳》何焯注:“漢時待詔于玉堂殿,唐時待詔于翰林苑。至宋以后,翰林遂蒙玉堂之號。”
⑷別后:指蘇軾于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開黃州。
⑸壓:覆蓋。小橋:指黃州東坡雪堂正南的小橋。
⑹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如夢令·有寄賞析
首二句“為向東坡傳語,人玉堂深處”,以明快的語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處”,向黃州東坡表達思念之情,引起下文。這兩句的語氣,十分親切。蘇軾心目中,黃州東坡,儼然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是“傳語”的內容,是蘇軾對別后黃州東坡的冷清荒涼景象的揣想。先設一問以避免平直。有此一問,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壓小橋無路”,仍承上句帶有問意,似乎是說:別后有沒有人來?是雪壓住了小橋,路不通嗎?以景語曲折表達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與否之間,都表現了對別后黃州東坡的無限關心。
末三句“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緊承上意,亦是“傳語”的內容,表達歸耕東坡的意愿。“歸去,歸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決定,是決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說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補充要急于“歸去”的理由,說明“歸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詞“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個字更是“皆曲盡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輕快。
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頗多氣勢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詞作,顯示了東坡創作風格的多樣性。這首《如夢令》便代表了蘇軾創作清淡的一面,詞中不設奇險之語,清新淡雅而自然。
如夢令·有寄創作背景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去,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在此期間,他一方面在州城東門外墾辟了故營地數十畝,命名為東坡,躬耕其中;一方面狎漁樵之侶,窮山水之勝,樂其土風,生活頗為愜意。因此,他對黃州,特別對東坡,感情深厚。在京城官翰林學士期間,雖受重視,但既與司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議論不合,又遭程頤等竭力排擠,心情并不舒暢,因此一再表示厭倦京官生涯,不時浮起歸耕念頭,故此借寫出這首《如夢令》,抒寫懷念黃州之情,表現歸耕東坡之意。“人在玉堂深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ú mèng lìng yǒu jì
如夢令·有寄
wèi xiàng dōng pō chuán yǔ.
為向東坡傳語。
rén zài yù táng shēn chù.
人在玉堂深處。
bié hòu yǒu shuí lái, xuě yā xiǎo qiáo wú lù.
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
guī qù.
歸去。
guī qù.
歸去。
jiāng shàng yī lí chūn yǔ.
江上一犁春雨。
“人在玉堂深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