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餐山色飲湖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且餐山色飲湖光”全詩
山城歌舞助凄涼。
且餐山色飲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
不知明日為誰黃。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是蘇軾所寫的一首詩,反映了作者對重陽節的思考和感慨之情。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珠檜絲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涼。
且餐山色飲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
強揉青蕊作重陽。
不知明日為誰黃。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在重陽節這一特殊時刻的思考和情感。他描述了景色的變化,以及山城中的歌舞聲和自然景觀的美麗。同時,他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疑問。
賞析:
這首詩以描繪自然景色的方式開篇,用珠、檜(松木)、絲杉來形容寒冷的氣氛,暗示著秋天已經深入山城。歌舞聲助凄涼,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和憂傷。在這樣的環境中,蘇軾選擇品味山色和湖光,以舒緩自己的心情。
接下來的兩句“共挽朱轓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表達了蘇軾與他的朋友共同度過重陽節的歡愉時光,他們一同挽留紅轎,一同揉捻青蕊,象征著他們共同參與重陽節的習俗和活動,共享歡樂。
最后兩句“不知明日為誰黃”,表達了蘇軾對未來的疑問和不確定感。他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么,也許是喜悅的黃金時光,也許是不如意的黃昏時刻。這種不確定感增添了詩中的迷離與隱秘,也啟示了人生的無常和變幻。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表達了蘇軾對重陽節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對未來的疑問。這種含蓄而深刻的表達方式,使得這首詩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內涵。
“且餐山色飲湖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àn xī shā jiǔ yuè jiǔ rì èr shǒu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zhū guì sī shān lěng yù shuāng.
珠檜絲杉冷欲霜。
shān chéng gē wǔ zhù qī liáng.
山城歌舞助凄涼。
qiě cān shān sè yǐn hú guāng.
且餐山色飲湖光。
gòng wǎn zhū fān liú bàn rì, qiáng róu qīng ruǐ zuò chóng yáng.
共挽朱轓留半日,強揉青蕊作重陽。
bù zhī míng rì wèi shuí huáng.
不知明日為誰黃。
“且餐山色飲湖光”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