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遇良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遇良工”全詩
卻水殷勤解贈儂。
應許逐雞雞莫怕,相逢。
一點靈犀必暗通。
何處遇良工。
琢刻天真半欲空。
愿作龍香雙鳳撥,輕攏。
長在環兒白雪胸。
分類: 南鄉子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鄉子(沈強輔雯上出犀麗玉作胡琴,送元素還朝,同子野各賦一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南鄉子》。下面是對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裙帶石榴紅。
卻水殷勤解贈儂。
應許逐雞雞莫怕,相逢。
一點靈犀必暗通。
何處遇良工。
琢刻天真半欲空。
愿作龍香雙鳳撥,輕攏。
長在環兒白雪胸。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位人稱為"南鄉子"的人物,他送給元素(一位人名)一把胡琴,并與另一位名為子野的人相約各自賦詩。詩中,南鄉子以石榴紅的裙帶來比喻胡琴的美麗。他稱贊胡琴的音色如水一樣悠揚動人,并表示愿意與子野相聚,以心靈相通的方式互相了解。他追求良工的境地,希望能夠雕琢出更加純粹的音樂,但心中卻有一種空虛的感覺。最后,他希望能夠成為龍和鳳凰,共同奏響美妙的音樂,長久地存在于環兒(指胸口)如白雪一般清白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詩詞以婉約派的風格,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抒發內心感受,表達了南鄉子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和對完美藝術的渴望。首先,他用石榴紅的裙帶來比喻胡琴,展現了胡琴的美麗和動人之處。接著,他以一種殷勤的方式將胡琴送給元素,表達了自己對音樂的贈予和對元素的歡迎之情。他希望與子野相逢,以靈犀一般的默契來交流和理解彼此的音樂心境。
詩詞中的"遇良工"一句表明南鄉子對音樂藝術的追求和對技藝的崇高要求。他希望能夠雕琢出更加純熟和精湛的音樂作品,但卻感受到內心的一種空虛,暗示著他對完美的追求似乎無法實現。最后,他以龍和鳳凰來比喻自己和他人,希望能夠共同創造出美好的音樂,長久地存在于純潔無瑕的內心世界中。
整首詩詞以優美的語言和含蓄的意象,傳達了詩人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對完美的追求。它展現了詩人渴望創造出純凈、動人的音樂作品的內心世界,并通過音樂來尋求心靈的交流和共鳴。
“何處遇良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xiāng zǐ shěn qiáng fǔ wén shàng chū xī lì yù zuò hú qín, sòng yuán sù hái cháo, tóng zi yě gè fù yī shǒu
南鄉子(沈強輔雯上出犀麗玉作胡琴,送元素還朝,同子野各賦一首)
qún dài shí liú hóng.
裙帶石榴紅。
què shuǐ yīn qín jiě zèng nóng.
卻水殷勤解贈儂。
yīng xǔ zhú jī jī mò pà, xiāng féng.
應許逐雞雞莫怕,相逢。
yì diǎn líng xī bì àn tōng.
一點靈犀必暗通。
hé chǔ yù liáng gōng.
何處遇良工。
zuó kè tiān zhēn bàn yù kōng.
琢刻天真半欲空。
yuàn zuò lóng xiāng shuāng fèng bō, qīng lǒng.
愿作龍香雙鳳撥,輕攏。
zhǎng zài huán ér bái xuě xiōng.
長在環兒白雪胸。
“何處遇良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