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向小樓東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獨向小樓東畔”全詩
日暮滄波起。
背飛雙燕貼云寒。
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滿長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臺。
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作者簡介(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號懶堂,慈溪(今屬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試禮部第一,即狀元(進士及第),授臨海尉。神宗時,除神官院主簿,遷秦鳳路提刑,提舉兩浙常平。后任監察御史里行,與李定同劾蘇軾,是為「烏臺詩案」。進知雜御史、判司農寺,拜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后為御史中丞。崇寧元年(1102)知南康軍,京以開邊功,由直龍圖閣進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東都事略》有傳。今存趙萬里輯《舒學士詞》一卷,存詞50首。
虞美人·寄公度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夏天已過,荷花凋落。寥廓的天空與浩瀚的江水相連,暮色中秋風吹起碧波。比翼的雙燕各奔東西,貼著高寒的云天,遠遠飛去。我獨倚在小樓東邊的欄桿。
人生應當飲酒盡歡,在半醉半醒中最好。長安大雪漫天,阻斷了通行的路道。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樓遠望,盼望我的歸來。江南春來早,請贈我梅花一枝,讓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溫暖和明媚。
注釋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滄:暗綠色(指水)。
闌:欄桿。
合:應該。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賞析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盡,時當夏末秋初。秋風江上,日暮遠望,水天相接,煙波無際;客愁離思,亦隨煙波蕩漾而起。這兩句視野開闊,而所見秋風殘荷、落日滄波等外景,則透示出一派蒼茫蕭索的情調。“背飛雙燕貼云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云邊飛去。“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臺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后即用來稱朋友離別。
“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獨向小樓東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是說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長安,借指京城。“雪滿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順勢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義詞,這里為隨時、每日之意。
“故人早晚上高臺,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這兩句是虛寫,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用情頗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里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見其情深而意切。
“獨向小樓東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ú měi rén jì gōng dù
虞美人·寄公度
fú róng luò jǐn tiān hán shuǐ.
芙蓉落盡天涵水。
rì mù cāng bō qǐ.
日暮滄波起。
bèi fēi shuāng yàn tiē yún hán.
背飛雙燕貼云寒。
dú xiàng xiǎo lóu dōng pàn yǐ lán kàn.
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fú shēng zhǐ hé zūn qián lǎo.
浮生只合尊前老。
xuě mǎn cháng ān dào.
雪滿長安道。
gù rén zǎo wǎn shàng gāo tái.
故人早晚上高臺。
zèng wǒ jiāng nán chūn sè yī zhī méi.
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獨向小樓東畔”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