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自為知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君王自為知己”全詩
峻岳降神,長庚應夢,佳辰況當秋霽。
玉函金篆,帝錫與、壽眉齯齒。
向清時、便告老,盡取貂蟬輕棄。
把朝廷舊勛屈指。
有誰人似此,能全終始。
謗書頓釋,先芬未泯,君王自為知己。
看花臨水。
算已號、醉吟居士。
奈蒼生,尚滿望、謝公重起。
分類: 上林春
作者簡介(晁端禮)

晁端禮(1046~1113) 北宋詞人。名一作元禮。字次膺。開德府清豐縣(今屬河南)人,因其父葬于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遂為任城人。一說徙家彭門(今江蘇徐州)。晁補之稱他為十二叔,常與唱和。神宗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歷單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州平恩縣,官滿授泰寧軍節度推官,遷知大名府莘縣事。因得罪上司,廢徙達30年之久。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舉薦,應詔來到京城。適逢宮禁中蓮荷初生,他進《并蒂芙蓉》詞,大得徽宗稱賞。于是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黃稱他"與萬俟雅言(詠)齊名,按月律進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七)。未及供職即病逝。
《上林春》晁端禮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上林春》是一首宋代晁端禮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上林春》
霖雨成功,堂稱繼美,
舊說安陽家世。
峻岳降神,長庚應夢,
佳辰況當秋霽。
玉函金篆,帝錫與、壽眉齯齒。
向清時、便告老,盡取貂蟬輕棄。
把朝廷舊勛屈指。
有誰人似此,能全終始。
謗書頓釋,先芬未泯,
君王自為知己。
看花臨水。
算已號、醉吟居士。
奈蒼生,尚滿望、謝公重起。
譯文:
春天的雨水豐沛,屋堂被贊美為繼續美好的象征,
舊傳說中安陽的家族。
峻岳山降下神靈,明星長庚應驗了夢境,
美好的時光如同秋天的晴霽一般。
神圣的文石,帝王賜予,長壽的眉毛和齒齒。
迎來了清朝時代,便告老退休,盡情享受著輕易舍棄的美人。
朝廷的舊勛章只需一指點來評價。
有誰能像他一樣,能夠完整地終始。
誹謗的書籍頓時釋放,先賢的美名并未消逝,
君王自稱為他的知己。
欣賞花兒臨水之景。
號稱已經是個醉心吟唱的隱士。
然而,對于蒼生而言,仍然滿懷期望,
希望謝公能夠再度起來。
詩意和賞析:
《上林春》以描繪壯麗景色和抒發個人情感為主題,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個人遭遇,傳達出詩人對人生、官場和命運的思考。
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將雨水比喻為成功的象征,峻岳山降神靈象征著善神的眷顧,玉函金篆象征著帝王的賜予,謝公象征著有志重起的人物。這些意象與情感交織在一起,展現了詩人對命運變遷、榮辱得失的反思。
詩人通過對朝廷舊勛章的評價,表達了對官場的不滿和對功過得失的思考。他認為世事變幻,不論過去的功勛如何輝煌,都只能把它們歸于過去,不再過多追憶。
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對自我的思考和對社會的期望。他認為能夠像他這樣全心全意地追求理想并抵達終點的人是少有的,希望能夠重新振奮起來,為蒼生作出更大的貢獻。
整首詩詞以婉約細膩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官場和命運的思考,展現了對理想追求和社會現實的思辨。通過自然景觀和個人遭遇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悟和對時代的思考,同時也展現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社會變遷的反思。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既有婉約柔美的意境,又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社會批判意味,是一首富有內涵和情感的作品。
“君王自為知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ng lín chūn
上林春
lín yǔ chéng gōng, táng chēng jì měi, jiù shuō ān yáng jiā shì.
霖雨成功,堂稱繼美,舊說安陽家世。
jùn yuè jiàng shén, cháng gēng yīng mèng, jiā chén kuàng dāng qiū jì.
峻岳降神,長庚應夢,佳辰況當秋霽。
yù hán jīn zhuàn, dì xī yǔ shòu méi ní chǐ.
玉函金篆,帝錫與、壽眉齯齒。
xiàng qīng shí biàn gào lǎo, jǐn qǔ diāo chán qīng qì.
向清時、便告老,盡取貂蟬輕棄。
bǎ cháo tíng jiù xūn qū zhǐ.
把朝廷舊勛屈指。
yǒu shuí rén shì cǐ, néng quán zhōng shǐ.
有誰人似此,能全終始。
bàng shū dùn shì, xiān fēn wèi mǐn, jūn wáng zì wèi zhī jǐ.
謗書頓釋,先芬未泯,君王自為知己。
kàn huā lín shuǐ.
看花臨水。
suàn yǐ hào zuì yín jū shì.
算已號、醉吟居士。
nài cāng shēng, shàng mǎn wàng xiè gōng zhòng qǐ.
奈蒼生,尚滿望、謝公重起。
“君王自為知己”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