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是個中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知是個中人”全詩
紅雨掩衡門。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幾案任生塵。
從教便向東山老,誰知是個中人。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
分類: 少年游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少年游》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少年游》
作者:晁補之
朝代:宋代
如今田野謾拋春,
紅雨掩衡門。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
幾案任生塵。
從教便向東山老,
誰知是個中人。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
嫌我性情真。
詩詞的中文譯文:
如今田野徒然拋棄了春天,
紅色的雨遮住了衡門。
我懶得讀詩書,只是欠著腰杖,
書案上積滿了塵埃。
自從開始隱居在東山,
誰會知道我是一個中人。
不要怪我近年來,對于尋找城市的疲倦,
嫌棄我真實的性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少年游走田野的場景,詩人晁補之在宋代時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歡束縛于塵世的瑣事。詩中的“田野謾拋春”意味著大自然失去了春天的美好,可能是指現實中的景觀被人為破壞,或者是指自己對于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厭倦。
紅雨掩衡門,形象地描繪了景色的變幻和掩蓋現實的現象。詩人懶得讀書,只是欠著腰杖,幾案上積滿了塵埃,表達了他對于學問和知識的疏離和漠視。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的隱居心態和對于城市生活的厭倦。他選擇了東山作為隱居之地,希望過一種簡樸、自由的生活。然而,他感嘆“誰知是個中人”,暗示了他的隱居并不為人所知,他的真實性情被誤解或被忽視。
最后兩句“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表達了詩人對于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于自己真實性情的被誤解或被忽視的不滿。詩人堅守真實自我的態度,不愿迎合社會的虛偽和功利,對于這種真實性情,他可能感到被人嫌棄或者不被理解。
整首詩通過對田野、自然和城市生活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真實和純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抒發了對于社會現實和人情世故的不滿和厭倦之情。這首詩詞流露出晁補之對于自由與真實的追求,以及對于社會現實的反思和批判。
“誰知是個中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ào nián yóu
少年游
rú jīn tián yě mán pāo chūn.
如今田野謾拋春。
hóng yǔ yǎn héng mén.
紅雨掩衡門。
lǎn dú shī shū, qiàn shēn fú zhàng, jī àn rèn shēng chén.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幾案任生塵。
cóng jiào biàn xiàng dōng shān lǎo, shéi zhī shì gè zhōng rén.
從教便向東山老,誰知是個中人。
mò guài nián lái, juàn xún chéng shì, xián wǒ xìng qíng zhēn.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
“誰知是個中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