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苦言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必苦言歸”全詩
寒溪淅淅流冰縠。
落日送歸鴻。
夕嵐千萬重。
荒坡垂斗柄。
直北鄉山近。
何必苦言歸。
石亭春滿枝。
作者簡介(蘇庠)
蘇庠(1065~1147)南宋初詞人。字養直,初因病目,自號眚翁。本泉州人,隨父蘇堅徙居丹陽(今屬江蘇)。因卜居丹陽后湖,又自號后湖病民。蘇堅有詩名,曾與蘇軾唱和,得蘇軾賞識,并因蘇軾稱譽其詩而聲名大振。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詩社于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筑別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征召,獨不赴,隱逸以終。
《菩薩蠻(宜興作)》蘇庠 翻譯、賞析和詩意
《菩薩蠻(宜興作)》是宋代蘇庠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北風吹動著田野上的云彩,平靜的房屋中彌漫著寒冷的溪水聲,流淌的水面結起了冰。夕陽送行飛回的大雁,黃昏的云霧千重疊。荒坡上掛著斗柄的葡萄藤,直通北方的鄉山近在眼前。何必說歸途的辛苦,岸邊的石亭已經春意盎然。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冬日黃昏的景象。北風吹動著田野上的云彩,房屋中傳來了溪水的聲音,水面上結起了冰。夕陽送行飛回的大雁,黃昏的云霧彌漫在天空中。在荒坡上,掛滿了斗柄的葡萄藤,直通北方的鄉山近在眼前。詩人表達了對冬日的美景的贊美,以及對歸途的辛苦的反思。最后一句描述了岸邊的石亭中春天的景色,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感覺。
賞析:
《菩薩蠻(宜興作)》通過描繪冬日黃昏的景象,以及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寫,展示了蘇庠細膩的感受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北風振野云、寒溪流冰、落日送歸鴻等,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嚴寒的冬日氣息。詩中還融入了對歸途的思考,反映了詩人對人生歸宿的思考。最后一句描繪了石亭中的春景,給人以希望和溫暖的感覺,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整首詩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熱愛和贊美,以及對人生歸宿的思考。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人傳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示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整首詩意境優美,意象豐富,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美的享受。
“何必苦言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yí xīng zuò
菩薩蠻(宜興作)
běi fēng zhèn yě yún píng wū.
北風振野云平屋。
hán xī xī xī liú bīng hú.
寒溪淅淅流冰縠。
luò rì sòng guī hóng.
落日送歸鴻。
xī lán qiān wàn zhòng.
夕嵐千萬重。
huāng pō chuí dǒu bǐng.
荒坡垂斗柄。
zhí běi xiāng shān jìn.
直北鄉山近。
hé bì kǔ yán guī.
何必苦言歸。
shí tíng chūn mǎn zhī.
石亭春滿枝。
“何必苦言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