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床香篆橫輕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藜床香篆橫輕霧”全詩
閑愁幾許。
夢逐芭蕉雨。
云外哀鴻,似替幽人語。
歸不去。
亂山無數。
斜日荒城鼓。
作者簡介(葛勝仲)
葛勝仲 (1072~1144) 宋代詞人,字魯卿,丹陽(今屬江蘇)人。紹圣四年(1097)進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詞科。累遷國子司業,官至文華閣待制。卒謚文康。宣和間曾抵制征索花鳥玩物的弊政,氣節甚偉,著名于時。與葉夢得友密,詞風亦相近。有《丹陽詞》。
點絳唇·縣齋愁坐作鑒賞
此篇寫詞人在縣衙愁坐的情思。開章“秋晚寒齋”一句,寫出了詞人愁坐的時間、地點:寒秋季節,傍晚時分,“齋”指縣衙齋室,點明了地點,呼應了詞題。抒情主人公坐在簡陋的藜木床上愁思悶想,看如篆字的熏香裊裊,似輕霧橫飄,“香篆橫輕霧”在詞中既是寫實,更有比興作用,那縈回的篆香如愁緒徘徊,那橫飛的輕霧像悲思幾縷。“閑愁幾許”以直接抒情之筆,寫此時此刻內心獨特感受。這愁是什么?是離家背井的鄉愁,是久別妻室的相思,是羈臣遠謫的憂慮……。詞人沒有明指,只寫了一個“閑”字,令讀者想像,去品味。“夢逐芭蕉雨”一句頗為精妙。“芭蕉雨”是一個悲愁意象,“雨打芭蕉,分明葉上心頭滴”。“香篆橫輕霧”這一視覺形象已將詞人引入夢幻之中,“夢逐芭蕉雨”這一聽覺形象又使詞人在夢幻之中聽到雨打芭蕉的淅瀝之聲,在夢幻中仿佛覺得淅瀝的雨不是滴在葉上,而是敲擊著自己的心頭,這豈不更加濃了幾許愁思?這句中的“逐”字下得好,將詞人追尋“芭蕉雨”的悲愁意象主動化了,從而強調了“芭蕉雨”是情中景,是為表現愁情而設景;如果改為“聽”字,則是強調了“芭蕉雨”的客體存在,其藝術效果是頗不相同的。
下片繼續寫詞人在寒齋內所見所感。“云外哀鴻,似替幽人語”寫詞人仰望室外,只見天高云淡。孤鴻遠去,聽見那雁聲凄厲,如泣如訴,好象替幽人低語,傾訴衷腸。詞人將孤雁與幽人類比,因兩者有可比性,孤鴻獨飛天涯,幽人羈旅他鄉,其孤寂凄涼是相同的。一個“替”字將兩者關系聯系得更緊密了。然而大雁秋去春來,還有歸鄉之時,而自己呢?卻是羈臣遠謫難得返鄉,故詞人感慨道:“歸不去”。這三字有多少悲哀與辛酸,有多少惆悵與憤慨。這種感情曾反復抒發過:“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江神子》),“羈懷都在,鬢上眉頭。似休文瘦,久通恨,子山愁。”(《行香子》),“暮暮來時騷客賦”,“天留花月伴羈臣”(《浣溪沙》)。為什么“歸不去”,詞人未明寫,而是以“亂山無數”的形象出之,“山無數”可見歸程障礙重重,著一“亂”字,更加重了歸程艱險,這“亂山無數”的形象,自然也就蘊含了詞人心緒煩亂與憂愁。這是眼前景,更是心中景。結句“斜日荒城鼓”,暗點詞題“愁”字,照應開頭,寫在深秋的斜暉中,詞人身處一片荒城之中,聽暮鼓聲聲,那遷客羈臣凄涼孤寂的感受何處訴說?最后兩句之妙,在于以景結情,那亂山、斜日、荒城、暮鼓,都染上了詞人的主觀色彩,加深了題旨的表達。
全篇緊緊圍繞“愁”字展開,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晚秋寒齋、芭蕉夜雨、云外哀鴻、亂山無數、斜日荒城、暮鼓聲聲,勾出了一個典型環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齋愁坐的人物形象,令讀者可以見其景、聞其聲、感其情、悟其心。此真所謂“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擬象”(錢鐘書語)之佳篇也。
“藜床香篆橫輕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ǎn jiàng chún xiàn zhāi chóu zuò zuò
點絳唇·縣齋愁坐作
qiū wǎn hán zhāi, lí chuáng xiāng zhuàn héng qīng wù.
秋晚寒齋,藜床香篆橫輕霧。
xián chóu jǐ xǔ.
閑愁幾許。
mèng zhú bā jiāo yǔ.
夢逐芭蕉雨。
yún wài āi hóng, shì tì yōu rén yǔ.
云外哀鴻,似替幽人語。
guī bù qù.
歸不去。
luàn shān wú shù.
亂山無數。
xié rì huāng chéng gǔ.
斜日荒城鼓。
“藜床香篆橫輕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