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下寒汀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獨下寒汀立”全詩
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
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作者簡介(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翻譯及注釋
翻譯
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群失散。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鷂和白鷺苦于難以親近,時刻擔心被弓箭射殺。茫茫云海中找不到歸宿,有誰來聽鴻雁的聲聲哀號。
注釋
①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②旅雁:征雁。這里比喻戰亂時人們紛紛南逃。
③寒汀(tīng)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④鷗鷺:即沙鷗、白鷺。
⑤矰(zēng):用絲繩系住的短箭。繳(zhuó):系在箭上的絲繩。
卜算子·旅雁向南飛創作背景
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即是“靖康之難”期間。詞人開始南渡,為了描寫來時的種種不適,于是寫下了這首詞。卜算子·旅雁向南飛賞析
上闕寫失群旅雁遭遇風雨后的疲累饑渴之狀與孤獨之感。詞的首句寫冬天雁由北向南遷徙。“情沿物應”,才發而為詞,“道寄人知”,借以表達因雁而興起的傷感。“風雨群相失”的“風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風雨,骨子里卻是喻指人世社會的風雨,是驟然襲來的戰禍。接下去便以雁之饑渴辛勞、無力續飛與孤宿寒汀的情景,來比喻人們在逃難途中忍饑受寒、疲憊不堪和孤苦無依的慘狀。
下闋以雁之憂懼被人弋射和茫茫無處歸宿,以及哀鳴而無人憐顧的孤危,象征他與廣大人民當時類似的處境與心情。“鷗鷺苦難親”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鷗、鷺與雁,都是棲宿于沙洲汀渚之間的鳥類,而說“難親”,便有地下亦難寧處之苦;“贈繳憂相逼”,則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憂。《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歌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雖有贈繳。尚安所施!”而這里的鴻雁苦于身心交瘁,無力高飛,便易被獵人所射殺。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寫人間的憂患,可謂入木三分。結尾續寫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語雙關,余悲不盡。
全詞處處寫雁,但又處處在寫自身的處境與心緒,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效果。詞人寫的雖然是個人在逃難途中的遭遇與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卻具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普遍的意義。
“獨下寒汀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ǔ suàn zǐ
卜算子
lǚ yàn xiàng nán fēi, fēng yǔ qún chū shī.
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
jī kě xīn qín liǎng chì chuí, dú xià hán tīng lì.
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ōu lù kǔ nàn qīn, zēng jiǎo yōu xiāng bī.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
yún hǎi máng máng wú chǔ guī, shuí tīng āi míng jí.
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獨下寒汀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四緝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