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君卻似江樓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恨君卻似江樓月”全詩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作者簡介(呂本中)
呂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人,詩人,詞人,道學家. 詩屬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 等. 詞不傳,今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 輯有<<紫微詞>>,<<全宋詞>> 據之錄詞二十七首.呂本中詩數量較大,約一千二百七十首。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翻譯及注釋
翻譯
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不分離。
可恨你就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剛剛圓滿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圓不知還要等到何時。
注釋
⑴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
⑵君:這里指詞人的妻子。一說此詞為妻子思念丈夫。江樓:靠在江邊的樓閣。
⑶暫滿還虧:指月亮短暫的圓滿之后又會有缺失。滿,此指月圓;虧,此指月缺。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鑒賞
這首詞是寫別情,上片指出他行蹤不定,在南北東西漂泊,在漂泊中經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嘆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樣跟他在一起。下片寫他同妻子分離的時候多,難得團圓。這首詞的特色,是文人詞而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這首詞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親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復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于《采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重復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重復而稍加以變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復疊也往往是這樣的。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這個比喻親切而貼切。
這個“江樓月”的比喻,在藝術上具有特色。錢鐘書先生講到“喻之二柄”,“喻之多邊”。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像李白《志公畫贊》:“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猶云“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為“心服之贊詞”。黃庭堅《沁園春》:“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用月作比喻,一個是表示敬仰贊美,一個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稱為二柄。“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同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明之在月,猶《墨經》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鏡喻于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矚明察之意,如蘇軾《吊李臺卿》,‘看書眼如月’。”(《管錐編·周易正義·歸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比明亮,比明察,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里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是到處漂泊,永不分離的贊詞。下片里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的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是永不分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是難得團圓。命意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所比不同,構成多邊。像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復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里用的比喻,在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這樣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貼切,這是更為難能可貴的。作者經常在月下懷念妻子,所以產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嘆與妻子難得團圓,所以產生下片的比喻。這些是作者獨具的感情,所以寫得那樣真實而獨具特色。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風格和婉,含蘊無限。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賞析
此詞中表面上說“恨君”,實際上是思君。表面上說只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說跟君經常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復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于《采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復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復,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鐘書曾講過“喻之二柄”、“喻之多邊”。錢鐘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猶云’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為心服之贊詞。黃庭堅《沁園春》:’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猶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著‘,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鏡喻于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詞人上片里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說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贊詞。下片里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說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
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喻“只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喻“待得團圓是幾時”。一首詞里,同用一個比喻,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又有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里用的比喻,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樣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詞人用得非常貼切,這是此首詞更為難能可貴的特點。
這詞的想象跟后漢徐淑《答夫秦嘉書》的想象頗有相似之妙處。徐淑說:“身非形影,何能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能同而不離。”徐淑雖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何能動而輒俱”,“何能同而不離”,但與該詞想象一致,所以這兩人也可以說千載同心了。
“恨君卻似江樓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ǎi sāng zǐ
采桑子
hèn jūn bù shì jiāng lóu yuè, nán běi dōng xī, nán běi dōng xī, zhǐ yǒu xiāng suí wú bié l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hèn jūn què shì jiāng lóu yuè, zàn mǎn hái kuī, zàn mǎn hái kuī, dài de tuán yuán shì jǐ shí?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恨君卻似江樓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