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做剛腸如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盡做剛腸如鐵”全詩
溪上有人離別。
別語叮嚀和淚說。
羅巾沾淚血。
盡做剛腸如鐵。
到此也應愁絕。
回首斷山帆影滅。
畫船空載月。
分類: 謁金門
作者簡介(蔡伸)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蔡襄孫。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年間,出知濰州北海縣、通判徐州。趙構以康王開大元帥幕府,伸間道謁軍門,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檜當國,以趙鼎黨被罷,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為浙東安撫司參謀官,提舉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傳。伸少有文名,擅書法,得祖襄筆意。工詞,與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屬,屢有酬贈。有《友古居士詞》一卷。 存詞175首。
《謁金門》蔡伸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謁金門》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蔡伸。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溪聲咽。
溪上有人離別。
別語叮嚀和淚說。
羅巾沾淚血。
盡做剛腸如鐵。
到此也應愁絕。
回首斷山帆影滅。
畫船空載月。
中文譯文:
溪水聲音低沉。
有人在溪水上離別。
離別時的話語囑咐,和淚水交談。
紅色頭巾上沾滿淚水和血跡。
他盡力鑄就堅強的意志,如同鐵一般堅定。
到了這里,他也應該感到無盡的憂愁。
回首望去,山上的船帆影子已經消失。
畫船空載著明亮的月光。
詩意和賞析:
《謁金門》描繪了一幅離別的情景,情感真摯而深刻。詩人通過描寫溪水聲音低沉,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詩中的主人公在溪水上與親人分別,他們的離別話語充滿叮嚀和淚水,表達了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詩中的羅巾沾滿淚水和血跡,象征著主人公在離別的過程中經歷的痛苦和掙扎。然而,盡管面對離別的痛苦,主人公仍然以堅定的意志面對,他的心如鐵般堅韌。這種剛強的態度在詩中得到了強調,并體現了宋代士人對忠誠和堅貞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描寫了主人公回首望去,看到山上的船帆影子已經消失,畫船空載著明亮的月光。這個畫面象征著離別的終點,主人公即將面對未知的旅程。明亮的月光給人以希望和安慰,同時也暗示著主人公內心的堅定和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展現了離別的痛苦和堅韌的精神,展示了宋代士人對情感和道德的高度追求。蔡伸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象征手法,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離別的苦楚和人物內心的力量,使這首詩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價值。
“盡做剛腸如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jīn mén
謁金門
xī shēng yàn.
溪聲咽。
xī shàng yǒu rén lí bié.
溪上有人離別。
bié yǔ dīng níng hé lèi shuō.
別語叮嚀和淚說。
luó jīn zhān lèi xuè.
羅巾沾淚血。
jǐn zuò gāng cháng rú tiě.
盡做剛腸如鐵。
dào cǐ yě yīng chóu jué.
到此也應愁絕。
huí shǒu duàn shān fān yǐng miè.
回首斷山帆影滅。
huà chuán kōng zǎi yuè.
畫船空載月。
“盡做剛腸如鐵”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