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到耳聲華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向來到耳聲華熟”全詩
向來到耳聲華熟。
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
今夕何辰,相親燈燭。
一廛我愿依韋曲。
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王以寧)
王以寧(約1090年--1146年):字周士,生于湘潭(今屬湖南),是兩宋之際的愛國詞人。他曾為國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只身一人從鼎州借來援兵,解了太原圍。
《踏莎行》王以寧 翻譯、賞析和詩意
《踏莎行》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王以寧。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夢褥光宗,河東右族。
向來到耳聲華熟。
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
今夕何辰,相親燈燭。
一廛我愿依韋曲。
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
詩意:
《踏莎行》通過描繪詩人的情感和心境,表達了對過去友誼和舊時光的懷念之情。詩中的主題主要涉及友誼、離別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詩人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為基礎,表達了對過去友誼的懷念。首兩句“夢褥光宗,河東右族。”意味著詩人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回想起舊日的友誼和親密的關系。接下來的兩句“向來到耳聲華熟。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描述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默契和深厚的情誼,即使時光已過,仍然保持著感情的聯系。
下半部分的詩句“今夕何辰,相親燈燭。一廛我愿依韋曲。”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希望能夠再次聚首的愿望。詩人希望能夠在燈燭的照耀下與朋友們相聚,共同回憶過去的時光。最后兩句“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是詩人對友誼的期待和告誡。詩人希望朋友們不要急于分別,不要輕易放棄友情,而是要珍惜和延續這份真摯的情感。
《踏莎行》通過表達對友誼的思念和珍視,展現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情感和友情的追求。詩人通過對過去時光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望,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真摯的情感和友誼的可貴之處。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深情地描繪了友情的力量和情感的溫暖,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向來到耳聲華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mèng rù guāng zōng, hé dōng yòu zú.
夢褥光宗,河東右族。
xiàng lái dào ěr shēng huá shú.
向來到耳聲華熟。
yóu cóng liǎng shì jì jīn lán, fēng liú èr ruǎn jū nán běi.
游從兩世記金蘭,風流二阮居南北。
jīn xī hé chén, xiāng qīn dēng zhú.
今夕何辰,相親燈燭。
yī chán wǒ yuàn yī wéi qǔ.
一廛我愿依韋曲。
zhǎng jūn wèi kě fù lí jū, shān rén mò wèi pú lún cù.
長君未可賦驪駒,山人莫為蒲輪促。
“向來到耳聲華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