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未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子規啼未了”全詩
春亦不留些少。
花盡葉長蠶又抱。
子規啼未了。
往事不論多少。
且向尊前一笑。
白發滿頭愁已到。
路長波渺渺。
分類: 謁金門
作者簡介(呂渭老)
呂渭老(生卒年不詳),一作呂濱老,字圣求,嘉興(今屬浙江)人。宣和、靖康年間在朝做過小官,有詩名。南渡后情況不詳。趙師岌序其詞云:“宣和末,有呂圣求者,以詩名,諷詠中率寓愛君憂國意。”“圣求居嘉興,名濱老,嘗位周行,歸老于家。”今存《圣求詞》一卷。
《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呂渭老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
人已老。春亦不留些少。
花盡葉長蠶又抱。
子規啼未了。往事不論多少。
且向尊前一笑。
白發滿頭愁已到。
路長波渺渺。
中文譯文:
人已老。春天也不再停留多少。
花兒凋謝,新的葉子也在生長著,蠶也在纏繞著。
子規的啼聲還未停止。過去的事情無論多少。
暫且朝向友人面前微笑。
白發已經充滿了頭頂,憂愁也已經到來。
道路漫長,波浪茫茫。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呂渭老對自己年華逝去,年老之感的思考和抒發。詩的開頭,作者用“人已老”四個字作為起始,一下子點明了人已經老去的事實。接下來,作者通過春天的比喻,進一步強調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轉。花盡了,葉子卻還在生長,蠶也在抱繞,這一描寫暗示著生命的延續和新生的希望,但對于年老的人來說,已經沒有時間和機會去享受了。
第二節表達了對過去的回憶和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子規的啼聲不息,象征著過去的回憶和經歷在腦海中回放,無論多少,都逃不過時間的洪流。作者在詩中并沒有詳細敘述過去的事情,而是用“不論多少”四個字,表達了回憶的種種,認為這些都已經無關緊要。 在詩的結尾,作者向友人微笑,并表示白發已滿頭,憂愁也已到來,令人嘆息。
整首詩運用了寓意深遠的意象,以生命的律動來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抒發內心情感,展現出作者對時光流轉的洞察力和對生命短暫性的感慨。這首詩行亦簡約,語言明快,意境深邃,表達了作者對歲月流轉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和哲理意味。
“子規啼未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jīn mén jiǎ zǐ nián tóng yín bó tí yú bì
謁金門(甲子年同寅伯題于壁)
rén yǐ lǎo.
人已老。
chūn yì bù liú xiē shǎo.
春亦不留些少。
huā jǐn yè zhǎng cán yòu bào.
花盡葉長蠶又抱。
zǐ guī tí wèi liǎo.
子規啼未了。
wǎng shì bù lùn duō shǎo.
往事不論多少。
qiě xiàng zūn qián yī xiào.
且向尊前一笑。
bái fà mǎn tóu chóu yǐ dào.
白發滿頭愁已到。
lù cháng bō miǎo miǎo.
路長波渺渺。
“子規啼未了”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二蕭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