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餉凝情無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餉凝情無語”全詩
手捻梅花何處。
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
東去。
東去。
短艇淡煙疏雨。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如夢令·一餉凝情無語賞析
“一餉疑情無語”,顯然不是終日無語、整日銷凝而是忽然間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惆悵。從次句看,很可能是因攀折梅花所致。這情形有類于《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從憶梅到折梅,引起對遠人的懷思有一個從無意到有意的過程。折梅與懷人有關,所來自遠,南朝劉宋時陸凱贈范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故次句言“手捻梅花何處”,其意仍在懷思遠人。“何處”二字則有欲寄無由的苦惱,故“手捻”梅枝,彷徨徘徊。
女子所懷何人,下句更有暗示。“倚竹不勝愁”,系用杜詩《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杜詩寫了一位為丈夫所遺棄的婦人自保貞潔的德操品行。這里用以暗示詞中女主人公離居的憂傷,和對遠人一往情深的盼望。同時又沿用杜詩,以翠竹之高節擬人“暗想江歸路”,則進一步點出其人遠人的蹤跡,想當初,他從“江頭”揚帆遠去的,而此時也該從去路歸來了吧!這句“暗想”聯上“凝情無語”云云,又進一步通過狀態表情,表現女子那深沉的思念,難以用言語表達。而“江頭歸路”聯上“何處”云云,又使人聯想到唐詩“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張潮)的意境,使人體會到她的內心之癡迷。
從“暗想江頭歸路”到末二句“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在意象上有一個跳躍。兩字“去”字,可推知不是丈夫歸來,倒是出外時的情景。那時,他就乘著一葉行舟在煙雨迷蒙的江頭離她東去,那景象是如此凄迷,記憶又是如此猶新,令人難以忘懷。這種倒敘不僅使讀者領略到更多憂傷,豐富了詞人的內蘊;而且造成一種類乎漢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的意境,既顯示出女主人公企盼的失望,又增加了其性格的溫潤。
“詞人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閑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張炎《詞源》卷下)這首詞的作者,注意措語用意的深婉,做到了句無閑字而有余意;結尾處所造想象中境界,亦饒悠悠不盡之韻味,故稱合作。
“一餉凝情無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ú mèng lìng
如夢令
yī xiǎng níng qíng wú yǔ.
一餉凝情無語。
shǒu niǎn méi huā hé chǔ.
手捻梅花何處。
yǐ zhú bù shèng chóu, àn xiǎng jiāng tóu guī lù.
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
dōng qù.
東去。
dōng qù.
東去。
duǎn tǐng dàn yān shū yǔ.
短艇淡煙疏雨。
“一餉凝情無語”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