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烽云間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塞烽云間小”全詩
邊頭春未到。
雪滿交河道。
暮沙明殘照。
塞烽云間小。
斷鴻悲。
隴月低。
淚濕征衣悄。
歲華老。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注釋
李欣《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黃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本詞篇題以及篇中大意多與此詩相合。交河城:漢車師前國地,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在高處舉煙火,遠處可見,或燒狼糞,其煙直上,用以傳報警信,叫“烽火“。
隴山:在今陜西甘肅兩省界上,亦稱隴坂。沈佺期《隴頭水》:“隴雁度寒天。“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賞析
古代中國連年的邊患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悲傷凄涼的作品。這首詞的作者曾于靖康年間隨宋徽宗被金人俘虜北上,后逃歸。紹興十一年(1141)他又出使金國,迎接韋太后歸國。這種經歷,使他對邊塞的士兵生活有深切的感受,他用少數民族的曲調飲馬歌填寫了這首詞。
全詞采用了由遠及近、層層推移的手法,由景出情,由境出人。李白《塞下曲》中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此詞開頭兩句也極寫邊塞的寒冷,交河冰封,大雪滿地,沒有春天、沒有溫暖和生機,這是對邊地全景式的勾勒。緊接著鏡頭集中,寫邊塞黃昏的景色:殘陽照在沙漠上發出反光,烽火在曠野高天之間更顯得非常微小,進一層寫出邊地的空曠荒涼。再緊接著焦點匯聚,鏡頭落到了征夫上:殘陽落盡,失群孤鴻在悲鳴,隴上的月兒也黯然低垂,照著城頭望鄉的征人。月亮勾起征人對家庭、親友的思念,而孤鴻的悲鳴又更增戍邊的愁苦與凄涼。征人的淚水悄悄地浸濕了征衣。如此孤獨凄苦的生活使他們失去了多少人間的幸福,消磨了他們多少青春的歲月,征人不禁發出了“歲華老”的哀嘆。尤其可悲的是,每當有人橫笛吹起這凄哀的飲馬歌時,征夫們競必須“鏖戰”而無還期,詞與序相呼應,尤使人不忍卒讀。
在詞的序中,作者指出這種曲調“聲甚凄斷”。這首詞在寫景時注入了強烈的主觀色彩,“暮沙”、“殘照”、“斷鴻”,“低”、“悲”、“小”、“悄”,渲染出大漠的荒冷,也烘托出征夫的凄哀,使得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塞烽云間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ìn mǎ gē
飲馬歌
wù shù měi yù duì zhèn zhī jì, chuī cǐ zé áo zhàn wú hái qī yě
兀術每遇對陣之際,吹此則鏖戰無還期也
biān tóu chūn wèi dào.
邊頭春未到。
xuě mǎn jiāo hé dào.
雪滿交河道。
mù shā míng cán zhào.
暮沙明殘照。
sāi fēng yún jiān xiǎo.
塞烽云間小。
duàn hóng bēi.
斷鴻悲。
lǒng yuè dī.
隴月低。
lèi shī zhēng yī qiāo.
淚濕征衣悄。
suì huá lǎo.
歲華老。
“塞烽云間小”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