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屋粘花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寶屋粘花絮”全詩
綠苔行跡少,紅粉淚痕多。
寶屋粘花絮,銀箏覆網羅。
別君如昨日,青海雁頻過。
分類:
作者簡介(李元纮)

李元纮(?-733年),字大綱,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縣),唐朝宰相,殿中監李道廣之子。李元纮本姓丙,曾祖時獲賜李姓。[1] 早年歷任涇州司兵參軍、雍州司戶參軍、好畤縣令、潤州司馬、萬年縣令、京兆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侍郎。開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以中書侍郎之職拜相,授同平章事,并封清水縣男。他擔任宰相三年,因與同僚杜暹不和,被罷為曹州刺史,后又調任蒲州刺史,因病致仕。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贈太子少傅,謚號文忠。
《綠墀怨》李元纮 翻譯、賞析和詩意
綠墀怨
征馬噪金珂,
嫖姚向北河。
綠苔行跡少,
紅粉淚痕多。
寶屋粘花絮,
銀箏覆網羅。
別君如昨日,
青海雁頻過。
中文譯文:
征馬喧鬧金珂,
居委會朝北河。
綠苔遮不住行走的痕跡稀少,
紅粉悲傷的淚痕卻多了起來。
寶屋中黏滿花絮,
銀箏上覆蓋著網羅。
與君分離如同昨日之事,
青海上的雁兒頻繁地飛過。
詩意和賞析:
《綠墀怨》是唐代詩人李元纮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描寫了離別的痛苦和相思之情。
詩中的起句“征馬噪金珂”表達了外面馬蹄聲的喧鬧,金珂指馬鞍上的金屬裝飾品,在描述外面紛擾的景象,暗示了主人公內心的蕭條與孤獨。接著,“嫖姚向北河”,以嫖姚為代稱,意指琴音悠揚,向北河中散去。北河象征著遠方,表現出主人公憂傷的心境。
下面兩句“綠苔行跡少,紅粉淚痕多”,通過對行跡與淚痕的對比,表達了主人公離別后的孤獨和思念之情。綠苔的行跡指離別后走過的地方沒有留下痕跡,而紅粉的淚痕則指主人公心中的傷痛。
后兩句“寶屋粘花絮,銀箏覆網羅”,通過描寫寶屋和銀箏來暗示主人公的寂寞和抑郁。寶屋中的花絮黏在墻上,沒有了活力;銀箏被網羅覆蓋,音樂無法傳播,都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郁悶與困擾。
結尾兩句“別君如昨日,青海雁頻過”以昨日之別和青海雁頻飛作為對比,強調離別的痛楚和時間的流逝。雖然與君別離已有些時日,但主人公心中的思念之情仍無法抑制,而青海上的雁兒卻頻繁地經過,進一步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的寂寞和孤單。
整首詩以離別的傷感和相思之情為主題,通過描寫具體的景象和隱喻的手法,營造出一種陰郁而凄美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思念。
“寶屋粘花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ǜ chí yuàn
綠墀怨
zhēng mǎ zào jīn kē, piáo yáo xiàng běi hé.
征馬噪金珂,嫖姚向北河。
lǜ tái xíng jī shǎo, hóng fěn lèi hén duō.
綠苔行跡少,紅粉淚痕多。
bǎo wū zhān huā xù, yín zhēng fù wǎng luó.
寶屋粘花絮,銀箏覆網羅。
bié jūn rú zuó rì, qīng hǎi yàn pín guò.
別君如昨日,青海雁頻過。
“寶屋粘花絮”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