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已是平原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師已是平原客”全詩
不容坐席更凝塵。
常思芳桂攀燕竇,未見童烏繼子云。
流慶澤,仰家尊。
救荒陰德過于門。
從師已是平原客,毛遂懷繃作弄孫。
分類: 鷓鴣天
作者簡介(洪適)
洪適(1117~1184)南宋金石學家、詩人、詞人。初名造,字溫伯,又字景溫;入仕后改名適,字景伯;晚年自號盤洲老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人,洪皓長子,累官至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卒謚文惠。洪適與弟弟洪遵、洪邁皆以文學負盛名,有“鄱陽英氣鐘三秀”之稱。同時,他在金石學方面造詣頗深,與歐陽修、趙明誠并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
《鷓鴣天(十九孫入學,因作小集·裴景有作,次其韻)》洪適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十九孫入學,因作小集·裴景有作,次其韻)》是宋代洪適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兩塾弦歌日日春。
不容坐席更凝塵。
常思芳桂攀燕竇,
未見童烏繼子云。
流慶澤,仰家尊。
救荒陰德過于門。
從師已是平原客,
毛遂懷繃作弄孫。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學子的學習生活和他對家庭的思念。詩中通過兩所學府的弦歌聲,表達了日日不斷的春光和歡樂。學子忙于學業,沒有時間坐下休息,紛紛揚揚的灰塵也無法停留。他經常想起那些在家中攀爬芳香的桂樹和居住的燕巢,但卻未能看到家中的幼鳥和繼承家業的兒子。他懷念著家鄉的慶祝活動,仰慕著家族的尊貴地位。他認為家族的陰德(美德)已經超越了門墻之內的功德。雖然他已經成為平原上的客人,但仍然以毛遂自薦的心情,懷揣著對家族前途的關切而辛勤努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學子的學習生活和對家庭的思念之情。首句"兩塾弦歌日日春"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弦歌聲表達了學府中日復一日的歡樂氛圍。接著,詩人通過"不容坐席更凝塵"的描寫,展示了學子們忙碌的學習狀態,沒有時間休息。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家庭為主題,表達了學子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族前途的關切。"常思芳桂攀燕竇"一句中,芳桂和燕竇象征著家鄉的美好和家族的繁榮,學子對此心懷念念。"未見童烏繼子云"則表達了他對家中兒子的期待。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用"流慶澤,仰家尊"表現了學子對家族地位和榮耀的向往。最后兩句"從師已是平原客,毛遂懷繃作弄孫"中,詩人表達了學子雖然身處他鄉,卻始終保持著對家族前途的關切和努力。整首詩詞通過簡練的表達、對偶的修辭手法和家族情感的抒發,展現了學子的學習奮斗和對家庭的深情厚意。
“從師已是平原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shí jiǔ sūn rù xué, yīn zuò xiǎo jí péi jǐng yǒu zuò, cì qí yùn
鷓鴣天(十九孫入學,因作小集·裴景有作,次其韻)
liǎng shú xián gē rì rì chūn.
兩塾弦歌日日春。
bù róng zuò xí gèng níng chén.
不容坐席更凝塵。
cháng sī fāng guì pān yàn dòu, wèi jiàn tóng wū jì zǐ yún.
常思芳桂攀燕竇,未見童烏繼子云。
liú qìng zé, yǎng jiā zūn.
流慶澤,仰家尊。
jiù huāng yīn dé guò yú mén.
救荒陰德過于門。
cóng shī yǐ shì píng yuán kè, máo suì huái běng zuō nòng sūn.
從師已是平原客,毛遂懷繃作弄孫。
“從師已是平原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