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花正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夜深花正寒”全詩
娥寒初破東風影。
溪下水聲長。
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
獨自倚闌干,夜深花正寒。
作者簡介(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菩薩蠻·詠梅注釋
⑴濕云不渡:“渡”一作“斷”。⑵東風影:“東風”一作“雙鉤”。
⑶一枝和月香:“月”一作“雪”。
菩薩蠻·詠梅賞析
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寫成中華民族堅貞、高潔等美好品性的詩化象征。朱淑真寫過不少這方面的作品。這首《詠梅》詞是體現朱淑真“清新婉麗、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禮評語)之優秀風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為“梅花”之出場刻畫了一個特定的典型環境。在冬末春初的一個夜晚,詞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頭高瞻,只見幾朵帶雨的烏云一時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觀,小橋下溪水潺湲,又給人增添了陰冷的感覺。就在這時一陣輕寒恍如幽影沖破了東風乍暖的氣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蛾寒”之“蛾”在此通“俄”,為俄頃、不久之意,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始為少使,蛾而大幸為倢伃”。因之,“蛾寒”猶輕寒、嫩寒之意,別本于此即作“嫩寒”。另有學者認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彎月;此言一彎新月剛剛破云而出,那被東風吹拂的梅樹搖曳著多姿的身影(韓秋白)。可備一說。橋下綿延不斷的嘩嘩溪流之聲送來一片幽香,這幽香彌漫在朦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滌人魂魄,令人流連,催人升華,使人意緒翩翩,不能自己……。此詞本為詠梅而作,但卻正如人們所贊賞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著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獨特氣韻,誠如宋人沈義父《樂府指迷》所言“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此篇正得其妙(印有志)。妙就妙在著一“香”字既突現了梅花芳馨幽艷的卓異風標,連同“和月”一起且又給人以嗅覺、視覺、味覺、觸覺并生的通感聯想。強調梅的“一枝”獨秀,不僅有如林和靖贊梅名句“眾芳搖落獨暄妍”的高妙,展現了梅樹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韻,而且跟詞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獨自倚欄桿”也暗相扣合而發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轉至詞人,著重寫詞人對梅花──借以對人世的執著情懷和幽怨心緒。詞人于春寒料峭時,面對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對你深深愛念的滿腔熱忱一如過去而始終未變;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會料想到)我卻日益腰肢瘦損而身心憔悴了!(這個聰慧多情的女詞人在婚戀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李清照有過傳響人口的名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從修辭學上評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個明比修辭格。朱淑真這“花不知人瘦”則是別出心裁的擬人句,在賦予“花”以人性的同時,又巧妙地滲透了詞人對花的情愫。透過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無情,人自多感”的形態,折射著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間理解、希求人世溫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詞人這看似哀怨、悲凄、憂悒、惆悵乃至“情緒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蕩著一個女人赤誠而熱烈的心潮嗎?果然,結句寫道:夜深了,連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氣包圍似乎瑟瑟有聲,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詞人竟思緒聯翩無法擁衾入睡,還在“獨自倚欄桿”。獨倚無眠是在搏擊寒風,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尋世間的“知人”者啊!聯系女詞人另外一些詠梅佳句──“明窗瑩幾凈無塵,月映幽窗夜色新。唯有梅花無限意,對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未容明月橫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見詞人確實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摯,其“人憐花似舊”絕非虛語;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責備梅花不該忘卻自己這鐘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實伴侶。可見詞人的愛梅詠梅正是她熱愛美、熱愛生活、熱愛現實人生的藝術體現。這種外“冷”而內熱的感人形象,是女詞人對宋詞、對中國文化的可貴貢獻。所以她贏得了在宋詞史上與李清照齊名的崇高地位。
“夜深花正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yǒng méi
菩薩蠻·詠梅
shī yún bù dù xī qiáo lěng.
濕云不渡溪橋冷。
é hán chū pò dōng fēng yǐng.
娥寒初破東風影。
xī xià shuǐ shēng zhǎng.
溪下水聲長。
yī zhī hé yuè xiāng.
一枝和月香。
rén lián huā shì jiù, huā bù zhī rén shòu.
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
dú zì yǐ lán gān, yè shēn huā zhèng hán.
獨自倚闌干,夜深花正寒。
“夜深花正寒”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