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樂取逍遙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及時樂取逍遙性”全詩
一聲啼鳥煙林靜。
山泉風暖奏笙簧,山花雨過開云錦。
短棹桃溪,瘦藤蘭徑。
獨來獨往乘幽興。
韶光回首即成空,及時樂取逍遙性。
分類: 踏莎行
作者簡介(張掄)
[約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號蓮社居士,開封(今屬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好填詞,每應制進一詞,宮中即付之絲竹。嘗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蒞聚景園,掄進柳梢青詞;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蒞聚景園,掄進壺中天慢詞;九月,孝宗幸絳華宮,掄進臨江仙詞:均賜賚極渥。掄所著有《蓮社詞》一卷,存詞100余首。《文獻通考》及紹興內府古器評二卷,《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踏莎行》張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踏莎行》是宋代張掄所作,描述了作者在山中游玩的情景。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堪笑山中,春來風景。
一聲啼鳥煙林靜。
山泉風暖奏笙簧,
山花雨過開云錦。
短棹桃溪,瘦藤蘭徑。
獨來獨往乘幽興。
韶光回首即成空,
及時樂取逍遙性。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山中游玩時的景色和心情。作者欣賞著春天帶來的美景,山中靜謐,只有一聲啼鳥打破了寂靜。溫暖的山泉和和風奏起笙簧的音樂,山花在雨過后綻放,如錦繡的云彩。作者劃著小船在桃溪上,穿過瘦弱的藤蔓和蘭花盛開的小徑。他獨自來到這里,享受著幽靜的愉悅。回首往昔時光,美好的時光已經成為空虛,所以我們應該及時地享受快樂,追求自由自在的性情。
賞析:
《踏莎行》以優美的文字描繪了山中的春景,展現了作者在自然中的閑適和愉悅心情。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啼鳥、煙林、山泉、風暖、笙簧、山花等,使讀者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妙。通過描寫桃溪和藤蘭徑,表達了作者獨自徜徉在幽靜之地的愉悅和自由。詩的最后,作者提醒人們要珍惜時光,及時追求快樂,體現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整首詩詞結構優美,運用了對仗押韻的手法,使詩詞更加和諧和韻律感。通過描繪山中的自然景色和表達自由逍遙的情愫,詩詞傳遞出一種追求自在和享受生活的心態。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意義,也可以從中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及時樂取逍遙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kān xiào shān zhōng, chūn lái fēng jǐng.
堪笑山中,春來風景。
yī shēng tí niǎo yān lín jìng.
一聲啼鳥煙林靜。
shān quán fēng nuǎn zòu shēng huáng, shān huā yǔ guò kāi yún jǐn.
山泉風暖奏笙簧,山花雨過開云錦。
duǎn zhào táo xī, shòu téng lán jìng.
短棹桃溪,瘦藤蘭徑。
dú lái dú wǎng chéng yōu xìng.
獨來獨往乘幽興。
sháo guāng huí shǒu jí chéng kōng, jí shí lè qǔ xiāo yáo xìng.
韶光回首即成空,及時樂取逍遙性。
“及時樂取逍遙性”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