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聲名猶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古聲名猶在”全詩
后人多少繼遺蹤,到我便、失驚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龍華三會愿相逢,怎敢學、他家二會。
分類: 鵲橋仙
作者簡介(張掄)
[約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號蓮社居士,開封(今屬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好填詞,每應制進一詞,宮中即付之絲竹。嘗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蒞聚景園,掄進柳梢青詞;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蒞聚景園,掄進壺中天慢詞;九月,孝宗幸絳華宮,掄進臨江仙詞:均賜賚極渥。掄所著有《蓮社詞》一卷,存詞100余首。《文獻通考》及紹興內府古器評二卷,《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鵲橋仙》張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鵲橋仙》
作者:張掄
朝代:宋代
遠公蓮社,流傳圖書,千古聲名猶在。
后人多少繼遺蹤,到我便、失驚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龍華三會愿相逢,怎敢學、他家二會。
中文譯文:
遠古的仙人留下了著名的蓮社,這些故事被流傳成書,名聲傳頌至今。
后來的人們多少都有一些繼承和追隨,但當輪到我時,我卻感到驚訝和困惑。
西方的道教仙人尚未到來,官方卻早已到來,我這白衣之人卻遭受了冤屈。
我愿意與龍華三會的仙人相遇,但我怎么敢學習他們家的二會之事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張掄在宋代時的心境和遭遇。詩中提到了遠古的仙人留下的蓮社,這代表了古代文化的傳承和流傳至今的重要性。后人紛紛繼承并傳揚這些故事,但當輪到作者時,他卻感到自己在這個傳承中顯得有些突兀和不知所措。
作者用"西方未到,官方先到"來表達自己對于官方權威的不滿。他自稱"白衣吃菜",意味著他作為一個普通人,被官方對待得不公平。這可能是作者在文化領域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能是他在官方機構中的職位或地位上遭受的冤屈,但具體情況不詳。
最后兩句"龍華三會愿相逢,怎敢學、他家二會"表達了作者對于與更高級的仙人相遇的渴望,但他也承認自己無法與他們相提并論。這種自謙和敬畏的態度顯示了作者對于傳統文化和仙人智慧的敬重,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自己能力和地位的清醒認識。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述作者在傳承文化和受到官方對待方面的困惑和掙扎,表達了他對于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仙人智慧的敬仰。這種自省和對傳統的思考,體現了宋代文人的文化情懷和對于自身處境的思考。
“千古聲名猶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uè qiáo xiān
鵲橋仙
yuǎn gōng lián shè, liú chuán tú shū, qiān gǔ shēng míng yóu zài.
遠公蓮社,流傳圖書,千古聲名猶在。
hòu rén duō shǎo jì yí zōng, dào wǒ biàn shī jīng dǎ guài.
后人多少繼遺蹤,到我便、失驚打怪。
xī fāng wèi dào, guān fāng xiān dào, yuān wǒ bái yī chī cài.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lóng huá sān huì yuàn xiāng féng, zěn gǎn xué tā jiā èr huì.
龍華三會愿相逢,怎敢學、他家二會。
“千古聲名猶在”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