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叟知何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漫叟知何向”全詩
一聲漁唱。
畫個三高樣。
江上風波,更泛吳松浪。
寒潮漲。
石魚酒舫。
漫叟知何向。
作者簡介(趙彥端)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工為詞,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濕”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會作此”!……"乾道、淳熙間,(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彥端詞以婉約纖秾勝,有介庵詞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點絳唇》趙彥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點絳唇》是宋代詩人趙彥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秋天進入了窗欞,水面上波紋連綿,如彩虹般千丈絢麗。
傳來一聲漁唱,描繪了一個崇高的景象。
江上風浪翻滾,吳松的波浪更加洶涌。
寒潮漲起,石魚和酒舫一同漂浮。
老人漫步在河邊,他不知道該朝著何處前進。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景象,通過展示江上的風浪和彩虹般的波紋,表達了自然界的壯麗和美麗。漁唱的聲音增添了一種寧靜和宏偉的氛圍。詩人通過描述江上的波浪和寒潮的漲落,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變化。石魚和酒舫象征著閑適和快樂的時光。最后,詩人提到了一個老人,他在江邊漫步,面對未知的前方。
賞析:
《點絳唇》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和自然元素,展示了趙彥端細膩的感受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描寫手法,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江上的風浪和波紋的美麗。漁唱的聲音為整首詩增添了一種韻律感和寧靜氛圍,使人感受到一種超越塵俗的境界。
詩中的石魚和酒舫象征著寧靜和快樂,暗示了詩人對閑適生活的向往。而最后提到的老人,則給整首詩增添了一絲憂思和迷茫。老人不知道該朝著何處前進,這或許是詩人對生活的困惑和迷惘的抒發。
總體而言,這首詩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趙彥端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漫叟知何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ǎn jiàng chún
點絳唇
qiū rù lán gān, tíng tíng bō miàn hóng qiān zhàng.
秋入闌干,亭亭波面虹千丈。
yī shēng yú chàng.
一聲漁唱。
huà gè sān gāo yàng.
畫個三高樣。
jiāng shàng fēng bō, gèng fàn wú sōng làng.
江上風波,更泛吳松浪。
hán cháo zhǎng.
寒潮漲。
shí yú jiǔ fǎng.
石魚酒舫。
màn sǒu zhī hé xiàng.
漫叟知何向。
“漫叟知何向”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仄韻) 去聲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