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送行人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送行人去”全詩
別離何遽。
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
寒蟬鳴處。
回首斜陽暮。
作者簡介(趙彥端)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工為詞,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濕”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會作此”!……"乾道、淳熙間,(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彥端詞以婉約纖秾勝,有介庵詞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鑒賞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久別重逢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他聯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后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的心情也沒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怎樣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于聽覺,后者作用于視覺。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紀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秾,不愧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詞婉約而不“纖秾”,通篇未用一纖秾詞語,僅用的“陽關”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詞。
“更送行人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iǎn jiàng chún tú zhōng féng guǎn cuì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qiáo cuì tiān yá, gù rén xiāng yù qíng rú gù.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bié lí hé jù.
別離何遽。
rěn chàng yáng guān jù.
忍唱陽關句。
wǒ shì xíng rén, gèng sòng xíng rén qù.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chóu wú jù.
愁無據。
hán chán míng chù.
寒蟬鳴處。
huí shǒu xié yáng mù.
回首斜陽暮。
“更送行人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