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縹緲歌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縹緲歌聲”全詩
人難見。
縹緲歌聲,暗隨香轉。
記與三五少年,在杭州、曾聽得幾遍。
唱到生綃白團扇。
晚涼初、桐陰滿院。
待要圖入丹青,奈無緣識如花面。
作者簡介(王質)
王質,字華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號文中子。通生福祚,終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進士第,制策登科,位終寶鼎令。勉生怡,終渝州司戶。怡生潛,揚州天長丞。質則潛之第五子。少負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于世,以大其門。寓居壽春,躬耕以養母,專以講學為事,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年甫強仕,不求聞達,親友規之曰:“以華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于亹茸者乎?揚名顯親,非耕稼可致也。”質乃白于母,請赴鄉舉。
《紅窗怨(即事)》王質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紅窗怨(即事)》是宋代王質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紅窗怨(即事)
簾不卷,人難見,
縹緲歌聲,暗隨香轉。
記與三五少年,
在杭州,曾聽得幾遍。
唱到生綃白團扇,
晚涼初,桐陰滿院。
待要圖入丹青,
奈無緣識如花面。
中文譯文:
紅色窗簾不卷起,人難以見面,
虛幻的歌聲,隨著香氣悄然轉移。
我記得與幾位年輕人,
在杭州,曾多次聆聽過。
歌唱至生動的白色團扇,
初次感受到夜晚的涼意,庭院里滿是桐樹的陰涼。
我渴望將這景象畫入紙上,
可惜沒有機會認識那如花般美麗的面容。
詩意和賞析:
《紅窗怨(即事)》描繪了一種溫馨而遙遠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時光和美好回憶的懷念之情。詩中的紅窗象征著溫暖和愉悅,然而,簾不卷的意象暗示著詩人與心儀之人的隔閡和無法相見的遺憾。
詩中提到的縹緲歌聲和隨香轉的意象,表達了美好的音樂和芬芳的香氣如夢幻般地飄逝,使詩人回憶起與年輕人們共同度過的時光。這些記憶是在杭州留下的,詩人曾多次聆聽過這美妙的歌聲,這使得這個地方對他來說充滿了回憶和情感。
詩中的白團扇、晚涼和桐陰等描寫,勾勒出一個夏夜的情景。白團扇的形象生動而美麗,與夜晚的涼意相映成趣,而桐樹的陰涼更加增添了夜晚的寧靜和清涼。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那位如花般美麗的面容的渴望和無奈。詩人希望能將這美麗的景象描繪入畫,但他無緣得見那位美麗的人,無法真正把她的容貌記錄下來。
整首詩通過具體的描寫和意象,展現了詩人對于逝去時光和美好回憶的眷戀與懷念,同時也流露出對于無法實現的愿望的無奈和遺憾之情。它以細膩的筆觸和情感抒發,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柔情和溫馨的感受,同時也勾起了人們對于時光流逝和遺憾的思考。
“縹緲歌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óng chuāng yuàn jí shì
紅窗怨(即事)
lián bù juǎn.
簾不卷。
rén nán jiàn.
人難見。
piāo miǎo gē shēng, àn suí xiāng zhuǎn.
縹緲歌聲,暗隨香轉。
jì yǔ sān wǔ shào nián, zài háng zhōu céng tīng dé jǐ biàn.
記與三五少年,在杭州、曾聽得幾遍。
chàng dào shēng xiāo bái tuán shàn.
唱到生綃白團扇。
wǎn liáng chū tóng yīn mǎn yuàn.
晚涼初、桐陰滿院。
dài yào tú rù dān qīng, nài wú yuán shí rú huā miàn.
待要圖入丹青,奈無緣識如花面。
“縹緲歌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