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至苔為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春至苔為葉”全詩
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
春至苔為葉,冬來雪作花。
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
分類:
作者簡介(王泠然)
王泠然(?692--?725),字仲清。太原(今屬山西)人。開元五年登進士第,后官太子校書郎。曾上書張說自薦,未果。秩滿,遷右威衛兵曹參軍。工文賦詩。氣質豪爽,當言無所回忌,乃卓犖奇才,濟世之器。惜其不大顯而終。有集今傳。
《古木臥平沙》王泠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
古木臥在平沙上,承受歲月的摧殘。它的根躺在水中的石頭上,沒有葉子可以拂動煙霞。春天來臨時,苔蘚代替了樹葉;冬天到來時,雪花變成了花朵。沒有人能遇見星漢使者,誰能分辨出這是靈槎樹。
詩意:這首詩借古木在平沙上的形象,表達了歲月的沖刷和時間的無情。古木在平沙中獨自矗立,成為了一種寂寞和無助的象征。它雖然受到歲月的傷害,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根基,沒有喪失生命的力量。詩人通過對古木的描述,傳達了對生命堅韌不拔的贊美和敬畏。
賞析:這首詩采用了簡約而深刻的語言,通過對古木的描繪,展示了生命的頑強和情感的凄美。詩人用"古木"這個形象,象征著人生的滄桑和經歷。詩中的古木被歲月摧殘,失去了葉子,但仍然保持著根基,不畏嚴寒的冬天和艱難的春天。在春天,苔蘚代替了樹葉,給古木帶來一線生機;在冬天,雪花落在枝頭,給古木添上了一縷花朵的美麗。詩人通過對古木的描寫,表達了對生命的堅持和對逆境的應對。詩的最后一句"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則是呼喚著有勇氣、有智慧的人來分辨和理解古木的真正內涵。整首詩表現了古木與歲月的對話,同時也傳遞了詩人對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春至苔為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ǔ mù wò píng shā
古木臥平沙
gǔ mù wò píng shā, cuī cán suì yuè shē.
古木臥平沙,摧殘歲月賒。
yǒu gēn héng shuǐ shí, wú yè fú yān xiá.
有根橫水石,無葉拂煙霞。
chūn zhì tái wèi yè, dōng lái xuě zuò huā.
春至苔為葉,冬來雪作花。
bù féng xīng hàn shǐ, shuí biàn shì líng chá.
不逢星漢使,誰辨是靈槎。
“春至苔為葉”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六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