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袞更萊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公袞更萊衣”全詩
數得宣麻拜相時。
秋前后,公袞更萊衣。
分類: 蒼梧謠
作者簡介(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蒼梧謠》張孝祥 翻譯、賞析和詩意
《蒼梧謠》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張孝祥。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蒼梧謠
歸。數得宣麻拜相時。
秋前后,公袞更萊衣。
中文譯文:
回家。數算著宣麻拜相的時候。
秋季前后,公袞換上了萊衣。
詩意:
這首詩詞以回歸家鄉為主題,描繪了一個人離開家鄉去任官,經歷了一段時間后回到家中的情景。詩中提到了宣麻和萊衣,這是兩種不同的服裝,暗示了主人公在外地任職期間的變化和歸來后的轉變。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主人公的歸鄉之喜。詩的前兩句“歸。數得宣麻拜相時。”直接點明了主題,主人公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任官生涯,然后決定回家。宣麻是一種高級的細密絹,象征著官職和地位的提升。拜相表示主人公得到了重要的官職。這兩句話揭示了主人公的成就和功績,為他的歸鄉增添了一層榮耀。
接著的兩句“秋前后,公袞更萊衣。”則表達了主人公回家后的改變和平凡。秋前后表示時間的流逝,也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在外地任職的季節。公袞是一種樸素的布料,與宣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換萊衣可以理解為主人公放下了官場的華麗,回歸平凡的生活。這兩句詩描繪了主人公回到家鄉后的平靜和淡泊,傳達了一種回歸現實和本真的意境。
整首詩詞用簡練的語言,交代了主人公的經歷和心路歷程。通過對服飾和時間的描寫,展示了人物的變遷和情感變化。詩詞表達了對家鄉的眷戀和追求真實生活的態度,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意味。
“公袞更萊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āng wú yáo
蒼梧謠
guī.
歸。
shù dé xuān má bài xiāng shí.
數得宣麻拜相時。
qiū qián hòu, gōng gǔn gèng lái yī.
秋前后,公袞更萊衣。
“公袞更萊衣”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