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兩啼蛄相答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兩兩啼蛄相答應”全詩
屋上狂風初定。
兩兩啼蛄相答應。
燈蛾搖燭影。
枕上雞聲遙聽。
起舞良宵偏永。
明日謾尋吊劍整。
衰顏重攬鏡。
作者簡介(呂勝己)
[約公元一一七三年前后在世]字季克,建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乾道末前后在世。從張栻、朱熹講學。工漢隸。父呂祉,紹興七年(1147)于淮西兵變死后,敕葬于邵武,勝己因家焉。從朱熹講學。仕為湖南干官,歷江州通判,知杭州。淳熙八年辛丑(1181),知沅州,坐事放罷。罷官后至長沙,有《滿江紅·辛丑年假守沅州蒙恩貶罷歸次長沙道中作》詞。官至朝請大夫。
《謁金門》呂勝己 翻譯、賞析和詩意
《謁金門》是宋代呂勝己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秋夜靜。
屋上狂風初定。
兩兩啼蛄相答應。
燈蛾搖燭影。
枕上雞聲遙聽。
起舞良宵偏永。
明日謾尋吊劍整。
衰顏重攬鏡。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夜的景象。詩人坐在屋里,狂風剛剛停歇,聽到了兩只啼叫的蟋蟀輕聲應和。燈蛾的飛舞搖動著燭光的影子。詩人躺在床上,遙聽著遠處的雞鳴聲。他起舞于美好的夜晚中,感覺時間停滯。但明天,他將不得不去尋找他失去的劍,整理衰老的容顏。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寂靜的秋夜場景。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他內心的情感和思考。狂風初定和啼蛄相應的描寫,傳達出一種安靜和寧靜的氛圍。燈蛾搖動燭光的影子,給人一種溫暖和舒適的感覺。詩人躺在床上,遠處傳來雞鳴聲,這種遙遠的聲音進一步加強了夜晚的寂靜感。他感受到夜晚的美麗和寧靜,以至于他覺得時間停滯,良宵仿佛永恒。然而,最后兩句詩提醒了詩人明天的任務,他必須去尋找他失去的劍,并整理自己衰老的容顏。這種對時光流逝和人生不可避免的衰老的思考,給了整首詩以深刻的內涵。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秋夜的寧靜和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思考,表達了對美好時刻的珍惜和對衰老的擔憂。
“兩兩啼蛄相答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jīn mén
謁金門
qiū yè jìng.
秋夜靜。
wū shàng kuáng fēng chū dìng.
屋上狂風初定。
liǎng liǎng tí gū xiāng dā yìng.
兩兩啼蛄相答應。
dēng é yáo zhú yǐng.
燈蛾搖燭影。
zhěn shàng jī shēng yáo tīng.
枕上雞聲遙聽。
qǐ wǔ liáng xiāo piān yǒng.
起舞良宵偏永。
míng rì mán xún diào jiàn zhěng.
明日謾尋吊劍整。
shuāi yán zhòng lǎn jìng.
衰顏重攬鏡。
“兩兩啼蛄相答應”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