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輕陰撥不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漠漠輕陰撥不開”全詩
江南細雨熟黃梅。
有情無意東邊日,已怒重驚忽地雷。
云柱礎,水樓臺。
羅衣費盡博山灰。
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為霖消息來。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敗棋賦梅雨)》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敗棋賦梅雨)》是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漠漠輕陰撥不開。
江南細雨熟黃梅。
有情無意東邊日,
已怒重驚忽地雷。
云柱礎,水樓臺。
羅衣費盡博山灰。
當時一識和羹味,
便道為霖消息來。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雨天的景象,表達了辛棄疾內心的情感和思緒。詩中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示了雨天的景象和對自然的感慨,同時也映射出作者內心的情感體驗。詩中表現出作者對雨天的喜悅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于人事無常、世事變遷的感慨。
賞析:
1. 第一句“漠漠輕陰撥不開”,通過“漠漠”、“輕陰”等形容詞的運用,描繪了天空被薄薄的云霧覆蓋的景象,給人以曖昧、模糊的感覺。
2. 第二句“江南細雨熟黃梅”,以江南地區細雨熟黃梅的景象為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江南地區獨特氣候和植物的熟悉與喜愛,展示了辛棄疾對家鄉的深情。
3. 第三句“有情無意東邊日”,表達了作者對東方旭日升起的景象的感嘆,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對于個人命運的無奈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4. 第四句“已怒重驚忽地雷”,通過雷聲的形象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于突如其來的變故和不測的震驚和憤怒,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激蕩和不安。
5. 第五句“云柱礎,水樓臺”,通過描繪云柱和水樓臺,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壯麗和美麗,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對于人生的追求和對理想境界的向往。
6. 第六句“羅衣費盡博山灰”,揭示了作者過往榮華富貴的經歷,通過“羅衣”和“博山灰”這兩個意象的對比,抒發了作者對于人生榮辱得失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7. 最后兩句“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為霖消息來”,通過“和羹味”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對于過往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于雨水的期盼,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于人生經歷的回望和對于未來的期待。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抒發了作者對于人生命運和世事變遷的感慨與思考,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漠漠輕陰撥不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bài qí fù méi yǔ
鷓鴣天(敗棋賦梅雨)
mò mò qīng yīn bō bù kāi.
漠漠輕陰撥不開。
jiāng nán xì yǔ shú huáng méi.
江南細雨熟黃梅。
yǒu qíng wú yì dōng biān rì, yǐ nù zhòng jīng hū dì léi.
有情無意東邊日,已怒重驚忽地雷。
yún zhù chǔ, shuǐ lóu tái.
云柱礎,水樓臺。
luó yī fèi jǐn bó shān huī.
羅衣費盡博山灰。
dāng shí yī shí hé gēng wèi, biàn dào wèi lín xiāo xī lái.
當時一識和羹味,便道為霖消息來。
“漠漠輕陰撥不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