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雙鳳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且聽雙鳳鳴”全詩
玉纖初試琵琶手。
桐葉雨聲干。
真珠落玉盤。
朱弦調未慣。
笑倩春風伴。
莫作別離聲。
且聽雙鳳鳴。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菩薩蠻(雙韻賦摘阮)》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菩薩蠻(雙韻賦摘阮)》是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阮琴斜掛香羅綬。
玉纖初試琵琶手。
桐葉雨聲干。
真珠落玉盤。
朱弦調未慣。
笑倩春風伴。
莫作別離聲。
且聽雙鳳鳴。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一個女子初學彈奏琵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的離愁別緒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之情。以琵琶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回憶的追憶和對離別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描繪琵琶演奏的場景為線索,展現了詩人的情感。首句“阮琴斜掛香羅綬”,以琵琶為主題,描述了琵琶懸掛在香羅綬上的姿態,通過形象的描繪,展示了琵琶的美感和神秘感。接著,“玉纖初試琵琶手”,表達了一個初學琵琶的女子剛開始試彈琵琶的情景,以及她手指纖細而柔軟的形象。
接下來的幾句“桐葉雨聲干。真珠落玉盤。朱弦調未慣。”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琵琶聲音的形象,將讀者引入詩人內心的感受。桐葉雨聲干的描寫給人一種寂靜的感覺,真珠落玉盤則使人聯想到琵琶聲音的清脆悅耳。而“朱弦調未慣”,則暗示著琵琶手的初學之處,琵琶的音調還未完全掌握。
最后兩句“笑倩春風伴。莫作別離聲。且聽雙鳳鳴。”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思念之情。笑倩春風伴的春風象征著美好的回憶,但作者卻勸告自己不要再去聽那別離的聲音,希望能夠拋開離愁別緒,心情愉悅。而“且聽雙鳳鳴”則象征著美好的未來,透露著對未來的期待和希望。
整首詩詞通過描寫琵琶演奏的情景,以及對離愁別緒的表達,展示了辛棄疾豐富的情感和對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同時,通過自然景物和音樂的比喻手法,使詩詞更加生動形象,給人以美感和共鳴。
“且聽雙鳳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ú sà mán shuāng yùn fù zhāi ruǎn
菩薩蠻(雙韻賦摘阮)
ruǎn qín xié guà xiāng luó shòu.
阮琴斜掛香羅綬。
yù xiān chū shì pí pá shǒu.
玉纖初試琵琶手。
tóng yè yǔ shēng gàn.
桐葉雨聲干。
zhēn zhū luò yù pán.
真珠落玉盤。
zhū xián diào wèi guàn.
朱弦調未慣。
xiào qiàn chūn fēng bàn.
笑倩春風伴。
mò zuò bié lí shēng.
莫作別離聲。
qiě tīng shuāng fèng míng.
且聽雙鳳鳴。
“且聽雙鳳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