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悵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中心悵而”全詩
歌珠凄斷累累。
回首海山何處,千里共襟期。
嘆高山流水,弦斷堪悲。
中心悵而。
似風雨、落花知。
更擬停云君去,細□陶詩。
見君何日,待瓊林、宴罷醉歸時。
人爭看、寶馬來思。
分類: 婆羅門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婆羅門引(用韻別郭逢道)》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婆羅門引(用韻別郭逢道)》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綠陰啼鳥,陽關未徹早催歸。
春日的綠陰中,鳥兒在啼叫,太陽尚未完全升起,早已催促我回去。
歌珠凄斷累累。
歌聲如珠,凄涼而斷續。
回首海山何處,千里共襟期。
回首望著大海和高山,不知道何處是家,但千里之外的心情相通。
嘆高山流水,弦斷堪悲。
嘆息高山和流水的壯美,琴弦斷了令人心痛。
中心悵而。似風雨、落花知。
內心憂傷,宛如風雨和飄落的花瓣也能感受到。
更擬停云君去,細□陶詩。
更愿意停下云彩,與朋友共同離去,一同寫下細膩的陶淵明式的詩篇。
見君何日,待瓊林、宴罷醉歸時。
不知何時再見你,等到宴會結束,醉意消退之時。
人爭看、寶馬來思。
眾人爭相觀看,將寶馬作為思念的象征。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以及對友誼的珍視。在異鄉漂泊的時刻,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變幻,卻也更加思念家鄉和與朋友共度的時光。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音韻的變化,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表達內心情感,傳達了作者的離愁和思念之情。這首詩詞在辛棄疾的創作中展現了他細膩的情感和對友情的真摯追求。
“中心悵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ó luó mén yǐn yòng yùn bié guō féng dào
婆羅門引(用韻別郭逢道)
lǜ yīn tí niǎo, yáng guān wèi chè zǎo cuī guī.
綠陰啼鳥,陽關未徹早催歸。
gē zhū qī duàn lěi lěi.
歌珠凄斷累累。
huí shǒu hǎi shān hé chǔ, qiān lǐ gòng jīn qī.
回首海山何處,千里共襟期。
tàn gāo shān liú shuǐ, xián duàn kān bēi.
嘆高山流水,弦斷堪悲。
zhōng xīn chàng ér.
中心悵而。
shì fēng yǔ luò huā zhī.
似風雨、落花知。
gèng nǐ tíng yún jūn qù, xì táo shī.
更擬停云君去,細□陶詩。
jiàn jūn hé rì, dài qióng lín yàn bà zuì guī shí.
見君何日,待瓊林、宴罷醉歸時。
rén zhēng kàn bǎo mǎ lái sī.
人爭看、寶馬來思。
“中心悵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