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怪行沙蟹有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更怪行沙蟹有聲”全詩
喜君來共雪爭明。
已驚并水鷗無色,更怪行沙蟹有聲。
添爽氣,動雄情。
奇因六出憶陳平。
卻嫌鳥雀投林去,觸破當樓云母屏。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鷓鴣天(和傳先之提舉賦雪)》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鷓鴣天(和傳先之提舉賦雪)》是宋代詩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泉上長吟我獨清。
喜君來共雪爭明。
已驚并水鷗無色,
更怪行沙蟹有聲。
添爽氣,動雄情。
奇因六出憶陳平。
卻嫌鳥雀投林去,
觸破當樓云母屏。
詩意:
這首詩詞以雪景為背景,表達了詩人辛棄疾對于雪的喜悅和對自然景物的觀察。詩人身處泉邊,長吟自己的聲音很悠遠,清幽。他高興地歡迎朋友的到來,希望與朋友一起爭相欣賞雪景的明亮美麗。詩人已經驚訝于雪花使得水中的鷗鳥失去了色彩,更奇特的是,雪下后,行走的沙蟹竟然發出聲音。這樣的景象增添了清爽的氣息,也激發了詩人豪情壯志。詩人因為這些奇特的景象,回憶起歷史上的偉人陳平。然而,他又埋怨鳥雀投向樹林,不再停留在他的身邊,觸碰到云母屏風時發出的聲音仿佛打破了他的思緒。
賞析:
這首詩詞以辛棄疾獨特的筆觸寫下了雪景和自然景物的變幻之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美的追求。詩中通過對雪景的描寫,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他將自己的聲音與泉水的聲音相比較,強調自己的聲音清幽悠遠。這里的長吟可以理解為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吟詠,表達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高興地歡迎朋友的到來,希望與朋友一起分享這美好的時刻,共同欣賞雪景的美麗。通過對雪花和水鳥的描繪,詩人展示了雪景帶來的奇特景象,以及對自然界中微小變化的敏銳觀察。在這樣的景象中,詩人感受到了清爽的氣息和雄渾的情感,激發了他的豪情壯志。通過回憶歷史上的偉人陳平,詩人表達了自己對英雄事跡的敬仰和對歷史的思考。最后,詩人埋怨鳥雀離開他,觸碰到云母屏風的聲音仿佛打破了他的思緒,表達了他對離別的不舍和對破壞幻境的失望。
這首詩詞通過對雪景和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示了辛棄疾獨特的感悟和對美的追求。詩人通過對雪景中的奇特現象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自然界的敏感和對微小變化的觀察。他通過對自己聲音和泉水聲音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內心世界的清幽和悠遠。詩詞中的豪情壯志和對歷史的回憶,突顯了詩人對英雄事跡的敬仰和對歷史的思考。最后,詩人對離別和破壞的埋怨,體現了他對美好時刻的珍惜和對幻境的渴望。
總體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雪景和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敏感。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感悟,將讀者帶入一個獨特而奇妙的雪夜世界,展現了自然界的美妙和人與自然的交融。同時,詩人也借此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詩詞更具個人色彩和情感共鳴,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怪行沙蟹有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è gū tiān hé chuán xiān zhī tí jǔ fù xuě
鷓鴣天(和傳先之提舉賦雪)
quán shàng cháng yín wǒ dú qīng.
泉上長吟我獨清。
xǐ jūn lái gòng xuě zhēng míng.
喜君來共雪爭明。
yǐ jīng bìng shuǐ ōu wú sè, gèng guài xíng shā xiè yǒu shēng.
已驚并水鷗無色,更怪行沙蟹有聲。
tiān shuǎng qì, dòng xióng qíng.
添爽氣,動雄情。
qí yīn liù chū yì chén píng.
奇因六出憶陳平。
què xián niǎo què tóu lín qù, chù pò dāng lóu yún mǔ píng.
卻嫌鳥雀投林去,觸破當樓云母屏。
“更怪行沙蟹有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