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少日畏人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聲名少日畏人知”全詩
老去行藏與愿違。
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
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辛棄疾 翻譯、賞析和詩意
《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聲名少日畏人知,
老去行藏與愿違。
山草舊曾呼遠志,
故人今又寄當歸。
何人可覓安心法,
有客來觀杜德機。
卻笑使君那得似,
清江萬頃白鷗飛。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辛棄疾在京口患病期間的思考和感慨。
詩的第一句寫到辛棄疾的聲名漸漸衰落,他已經不再年輕,開始害怕名聲日漸消逝,擔心自己會被人遺忘。
第二句表達了辛棄疾老去后的心境。他原本的行為和所做的事情與他的愿望背道而馳,與他年輕時的志向相去甚遠,感到無法自拔。
第三句提到了山草,這里可以理解為遠離塵囂的自然環境。辛棄疾在年輕時曾經向往過遠大的志向,而現在這些志向早已被歲月磨滅,只能在回憶中尋找。
第四句寫到故人,可能指的是與辛棄疾有深厚友誼的人。這些故人現在又寄來了問候和寄語,表達了對辛棄疾的關心和思念。
第五句探討了一個問題:在世間繁雜的紛擾中,有誰能夠找到內心的寧靜和安定之法?這是辛棄疾在病榻上思考的問題。
第六句描寫了有客人來觀賞杜甫的詩文。這里的杜德機指的是杜甫的才華和智慧,辛棄疾以自嘲的口吻,表示自己與杜甫無法相提并論。
最后兩句以景物描寫作為結束。清江和萬頃白鷗飛這樣的景象表達了自然的美好和寧靜,與詩人內心的紛擾形成鮮明的對比。
整首詩詞以自嘲和對逝去時光的感懷為主題,通過描繪詩人的心境和對友誼、名聲以及歲月的思考,表達了辛棄疾對人生的矛盾和無奈的感嘆。同時,通過景物描寫營造出一種寂靜的氛圍,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助。
“聲名少日畏人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uì zhè gū jīng kǒu bìng zhōng qǐ dēng lián cāng guān ǒu chéng
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
shēng míng shǎo rì wèi rén zhī.
聲名少日畏人知。
lǎo qù xíng cáng yǔ yuàn wéi.
老去行藏與愿違。
shān cǎo jiù céng hū yuǎn zhì, gù rén jīn yòu jì dāng guī.
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hé rén kě mì ān xīn fǎ, yǒu kè lái guān dù dé jī.
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
què xiào shǐ jūn nà de shì, qīng jiāng wàn qǐng bái ōu fēi.
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
“聲名少日畏人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